三江源国家公园:写给青藏高原的情书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0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网 作者: 唐涓
标签:
青藏高原,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源头,这里雪峰耸立、水碧天蓝、空气纯净,涓涓细流汇集而下,给大半个中国带去滋润和富庶。同时,这里也饱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困扰。
青藏高原有了保护伞
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2005年1月,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图尽快恢复三江源的生态功能。该规划批准的保护区面积为15.23万平方公里,建设项目涵盖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草地鼠害防治、水土保持、小城镇建设、人工增雨、生态监测等环境保护内容。从那一刻起,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走上正途。
2011年11月1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这是共和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设立的第一个综合试验区。国家从战略高度为三江保护和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从大江源头上,给生态维护和保育以最高规格的支持
三江源区域内发育和保持着世界上原始、大面积的高寒生态系统,尤其是冰川雪山、高海拔湿地、高寒草原草甸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命脉,也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同时,三江源是全国32个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之一,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23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占全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数的26.8%。藏羚羊、雪豹、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等特有珍稀保护物种比例高,素有“高原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之称。因此,选择在三江源头典型和代表区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助于解决生态环境局部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的问题,通过强化国家地位,更好实现对该区域自然生态的系统保护和整体修复。但是如何把这个试点启动好、实施好,保护好冰川雪山、江源河流、湖泊湿地、高寒草甸等源头地区的生态系统,却是接下来需要面对的。

山水林草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按照三江源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自然现状,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工作思路是,将冰川雪山、草原草甸、森林灌丛、河流湿地、野生动物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将按照国家批准的国家公园的规划,修编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规划,“多规合一”,一张蓝图走到底,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一体化管理。如今的三江源功能区规划,已经按照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目标和自然禀赋各自区分,确定为核心保育区、生态保育修复区、传统利用区等不同功能区。

购买地址: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0.0.0.0.RRY5g3&id=543243452950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