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我的巴扎:援疆教师镜头下的南疆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9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彭珅 

标签: 风土人情   背包旅行   

我是一名来自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支教老师,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第二中学支教。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来到新疆半年了,最能让我感受到身处南疆的就是来逛巴扎,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镜头下的南疆巴扎,还有巴扎上遇到的朋友和故事。
2014年秋,拜城巴扎,我对小孩指了指手中的相机,他们露出笑容,我按下了快门。

周日,从二中出发,沿胜利路一路向东,走到喀普斯浪河畔,就来到拜城的巴扎了。我们第一次到拜城的时候也是走的这条路,那一次我们几个都睡得死沉;后来返程,长途客车行进在笔直黢黑的乡间小道,当看到前方出现微弱的灯光,我们就知道要回到拜城了。

Bazaar(巴扎)在维吾尔语里是集市的意思。新疆位于欧亚大陆中心,自古东西文明在此交汇,这培育了维吾尔人长于交流、善于经商的性格,也形成了民族风情浓厚的巴扎传统。即使到了城镇化加速推进的现在,新疆高楼拔起、商场遍地,巴扎日依然是新疆乡县的盛大节日。

2015年冬,拜城巴扎熙熙攘攘,远处是正在兴建的高楼。

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我们身在南疆,就是来到巴扎。熙熙攘攘的人群几乎全部都是维吾尔族老乡,他们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摆摊赶集。在新疆,我们是初来乍到,平时待在学校里也从没遇见过这等阵势,不紧张是不可能的。我带着个大相机,也不敢招摇拍照,尤其不敢贸然对人,好在瓜果美食就足够抓住我的快门。

2014年秋,拜城的巴扎上,夏秋瓜果大多产自阿克苏本地,红的是温宿县的鲜枣,绿的是阿瓦提的葡萄。

那一次,我们几乎是被人流簇拥着,“随波逐流”兜了一圈。在巴扎这样巨大的集市,看似水泄不通,其实极有秩序:农贸、食物等占据着核心区域,是人流量最大的通道,其他区域由此连接;再朝里,布料、衣帽鞋袜等作为腹里;旧货、杂货则在最外围。在中心区域,由顶棚划分出巴扎内的基本单元;各区域之间,通行着三轮车、摩托车、驴车、马车的主干道引导着赶集的人群。

在巴扎中心区域的顶棚下。

正是在我们随着人流往外走的干道上,我遇到了封面照片中的三个孩子。他们坐在妈妈的三轮摩托后面,因为干道上人太多,车子几乎是在挪动,于是我跟了上去,对他们指了指手中的相机,他们露出笑容,我按下了快门。然后我给他们看相机里的合影,他们凑上来,一点不怕生,看完咯咯笑。这次之后,我想拍巴扎上的人都会先朝他们指指相机,再按下快门,给他们看完照片以后说一声“热合买提”(维吾尔语里“谢谢”的音译)。

站在高处的维吾尔族老板看到我们走近,吆喝着“Wuxikui,wuxikui,tontonwuxikui!”经阿迪提醒,我们才听明白,他是在说:“五十块,五十块,通通五十块!”

巴扎秩序的另一面,体现在大家的摊铺都有固定位置。所以,每一个巴扎日,你都能在老地方找到你的老朋友。周日是我第三次上巴扎,除了一如既往的新鲜感,我也有了几个每次来都要去看一看的“老朋友”。说是“老朋友”,其实我们都叫不出彼此的名字,甚至说过的话也屈指可数,但我知道在哪里能够找到他,他也一定就在那里。

拜城巴扎上我的鞋匠“老朋友”。

在巴扎靠近康其乡的东侧边缘,是修鞋匠的聚集地。第一次来这,他们正忙得热火朝天。我想给他们拍照,依然是举起相机指指镜头,其中一个答应了。他坐在那继续缝针补胶,我蹲在旁边拍。拍好了我拿给他看,接过我相机的是一双大手,拇指尤其粗大,上面满是老茧和裂痕。我只会说“热合买提”,他只会说“好看好看”。看完他对我说“热合买提”,然后向他的同伴吆喝了两声,他们就纷纷让我给他们拍照。之后每次我来,他们都冲我点头微笑,就好像我也是这巴扎上的熟人。

羊排太诱人了,以至于我三次上巴扎都在这挪不动步。

也有一些,我能认得他们,但他们大概认不出我来。比如说这位大叔,整理照片的时候,我发现三次上巴扎都不经意间拍了他和他的羊排,大概是因为他家的羊排太过诱人,而用斧子切羊排又让人过目不忘。

我的维吾尔“忘年交”。

虽说巴扎是集市,维吾尔族重商、崇商,但对于很多老乡来说,在巴扎上,生意是细枝末节,会会朋友、凑凑热闹才是正经事。这要说起我的一位“忘年交”,这次见到他,不是在“老地方”,当时他坐在三轮摩托上,从人群里认出了我,就睁大眼睛朝我招手。大爷的小铺位在巴扎核心区域的入口,说他的铺位小因为那就是一张半米见方的小桌,上面摆着一小堆瓜子,还有一个用来盛瓜子的一次性杯子。大爷就坐在小桌后头,和来来往往的朋友聊天,边聊边嗑瓜子。我们相识也是因为拍照,大爷看到我挎着相机走过,就叫住我给他照相,我当然求之不得,给他看完照片,他就塞瓜子给我。我笑嘻嘻嗑着他的瓜子,看他又见着一位老友,握手相谈。

在巴扎上,随处可见维吾尔族老乡半路停下,握手交谈。

面对巴扎上的美食、老友、新鲜事,我尚能自持,但一看到小孩我就很难不凑上去,以至于我的队友们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等我,抱怨“你要把巴扎上的小孩都拍遍了”。孩子的童真给了他们天然的镜头感,更抓人的是,巴扎上的孩子还特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很多时候他们就是父母的助手;父母不在,他们就站上摊头。

和妈妈一起卖运动鞋的小巴郎。
帮妈妈挂放衣服的小古丽。

喧闹的巴扎上,小孩可以扮演大人的角色,没有人会看他小就欺负他,同样的,他也从来没有学过抬价和短斤少两。所有人都是观众又都像陪他一起上台的演员。当他演累了,回到爸妈或是玩伴身边依然可以打滚嬉闹。巴扎就是他们的乐园。

站上摊头的“小大人”。

上周日,当我们要离开巴扎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奶奶,她坐在三轮摩托的后座上,和她的羊在一起。老人家戴着绣花头巾,蒙着白色面纱。

老奶奶坐在三轮摩托的后座上,和她的羊在一起。

我想给她照张相,奶奶点头答应,然后她示意我稍等,慢慢地把面纱摘下来,把头巾往上抬,露出整个额头和乌黑头发。前后我照了两张相,拿给她看,她对我点头,“热合买提”,平静慈祥。

我想给她照张相,奶奶点头答应,然后她示意我稍等,慢慢地把面纱摘下来,把头巾往上抬,露出整个额头和乌黑头发。

在这里,没有宗教和政治,哪怕语言不通,用微笑传递善意就已足够。

下次再来巴扎,大概要到开春了。老师们告诉我,拜城的春天会刮沙尘暴,开窗一小会儿,家里就落了厚厚一层土;学生们告诉我,春天,喀普斯浪河两岸就会开满樱花,风吹过,满城的樱花雨。

那时候再来巴扎,我会带上印出来的照片,送给我的“老朋友们”。

巴扎上怎能没有烤肉和烤馕?我把最具新疆风情的美食附在末尾——

烤肉铺上显真性情。
放满馕的摊头。
传说中的“厨具”——馕坑。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