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横丝缕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3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王敏烽 

标签: 风土人情   人文照片   

线面是中国传统美食之一,随着人类生产生活发展进步,纯手工制作线面逐渐被机器而取代。

苏堤村是一座山环水绕,古老而有内涵的村庄,苏堤以手工制作技艺线面而出名,至今已有680多年的历史。宋代名诗人黄庭坚的《过土山寨诗》中这样描写它:“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簪横”。

四月艳阳高照,苏堤村也迎来了线面制作的好时光。行走村中,随处可见制面人娴熟的拉面身影,村民们正忙着晾制苏堤线面。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尽是晒面场,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加紧生产。仿佛置身于浣纱世界。

仿佛置身于浣纱世界。
苏堤线面工艺复杂,用料严格,技术要求高,从面粉到制作成面条,按祖传秘诀确定面粉、盐、水的比例。一个人一般制作50斤粉,慢慢加盐加水,和成面团,然后举起面团摔打捣压,形成粘韧的面泥团。
做面人操起一把刃部向下弯曲的割面刀,将面团均匀地割成一圈二指宽的“蚊香状”长条,抹上茶油,蛇盘在案板上发酵半个小时。
做面人边搓边洒地瓜粉边盘进大口陶瓷缸里。
做面人再将大条搓成手指粗的小条。搓小条要大小均匀,连续不断,一气呵成,面泥开始走筋,走筋需半小时。
拉是最见真功夫。做面人提上两对走足筋的小条,走到野外,竹竿4根插进一人高的面架,4根用两手指逢夹住,然后两脚并立,身势成弓,运足里气,双臂劲抖,一拉一退,硬把指粗的小条魔术般拉成7米长缝衣线细的线面。
做面人随第一声鸡叫而起,从面粉到制作成面条,要过数道工序,从鸡鸣起到日落歇要历十五个小时。宋代名诗人黄庭坚这样描写它:“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簪横”。
最后一道工序,将晾干的线面从竹竿上退下,截成三段,弯成一尺二寸长,提起来,头似凤首,尾如凤羽,白里透黄,在金色的夕阳下俨然一件精工细作的艺术品。
经过晾晒后的线面,要分成一绺一绺,不能切断,收成大约0.6米的长度,然后用红丝线扎住“头部”称为“只”,一公斤分为八“只”,这就是传统的“红头线面”。
苏堤线面以精面粉为原料,辅以精盐,由手工拉制晾干后而成。具有煮时不糊,柔韧滑润,嚼不粘齿,牵丝缕缕的特点。线面手工制作时间长达9小时,经和面、揉条、串面、牵面、拉面等7道工序。
苏堤线面不仅仅是一种食用佳品,更是一个与村庄一样古老而有内涵的文化。勤劳的苏堤先民用灵巧的双手智慧的实践,创造了独特的工艺,生产出享誉数百年的手拉线面。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