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香是怎样练成的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25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蒙光忠
沿一条平坦的水泥路,钻进林卡深处,掠过路边的林荫及田野,黄色的油菜花与粉色的青稞花簇拥着一座座牛粪围起来的村落,村边潺潺流水,水边绿草茵茵,头顶蓝天白云,穿民族服装的藏族村民,赶着牛羊回家,牛羊过处,一股浓浓的木头香味扑鼻而来,这就是有名的藏香产地,也是藏文的发源地,西藏尼木县吞巴乡。
尼木藏香闻名遐迩
尼木藏香,是指西藏自治区尼木县生产的藏香,尼木县的藏香制作历史悠久,以其在制作过程中不伤害生物和独特的原料配方而深受广大群众青睐,是全西藏最著名的藏香原产地之一,尼木藏香不仅可用于佛事活动,而且还具有杀灭细菌、驱除污浊之气、预防感冒等流行性疾病、增强睡眠等独特的医疗功效,对人体有百利而无害。其制作技艺为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尼木藏香作为藏医药学的一个分支,其独特的医疗功效早已被藏族人民所熟悉和深知,是雪域高原屹然绽放的深含藏民族文化底蕴的奇葩。
探访吞巴乡
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和吞普村是西藏住建厅的两个驻村点,我们在住建厅城建处干部的带领下,来到驻村点,与驻村干部们共同参观了藏香的制作过程。
我们的车先在公路旁的吞达村停了下来,驻吞达村的住建厅干部是两位女士,他们在村里已驻点几个月了,村办公室虽简陋确很干净,唐卡图案的茶几旁放一排沙发,藏式沙发都是两用的,白天坐晚上睡觉。
吞达村是尼木县比较富裕的村,全村有160户藏香制作专业户,藏香生产和劳务输出是主要收入来源。大部分村民通过安居工程建设项目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自治区住建厅从2011年10月入住吞达村以来,严格按照在全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的决策部署,扎根基层,深入开展调研,体察村况民情,创新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各项驻村工作。总投资1300多万元,用于通村公路、水利灌溉、农用机具、化肥经济林木等,为村民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小息片刻然后,我们便沿着约10公里长的水泥路向吞普村驶去。
这条路由自治区住建厅援建,路建好后,尼木县人民政府投资兴建了尼木县藏香厂,采取“公司加农户”的运作模式。2009年,尼木县藏香厂在吞巴乡附近的318国道边修建了新厂房,设立了展览馆和展销点,以方便游客了解、购买藏香。尼木县藏香厂已开发出藏香、香包等多个品种,其中颜色鲜艳、香味浓郁的香包很有特色,香包袋子用丝绸做成,里面装有30多种藏药,是很受游客欢迎的特色产品。吞巴乡也成了旅游胜地,不仅大巴可以开进来,而且也方便了藏香的运输,住建厅驻村干部还为乡里建起了藏香网购。交通的便捷与信息的流畅为村民致富创造了条件,人们感叹住建厅投资修建的这条藏香之路,是村民致富之路。
藏香传人
尼木县吞巴乡还是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该乡生产藏香技术,就是由吞弥桑布扎于公元七世纪时所传授。尼木香被誉为西藏第一圣香。其配方秘而不宣,据说有30多种藏药配制而成,制作过程漫长且严谨。吞巴作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更是尼木圣香的手工生产地,这里的村民得到了吞弥桑布扎的真传,在制作藏香的程序上一丝不苟。
制作藏香的原材料和制作工序要求极其苛刻。由于藏香最主要的用途是用在宗教礼仪上,所以在制作过程中要求一切都要以圣洁为主,否则会被视为是对神灵的不敬。传统的藏香原材料繁多而复杂,一般是柏树树干为主料,再以藏红花、麝香、白檀香、红檀香、紫檀香、沉香、豆蔻、穿山甲、甘菘、冰片、没药等几十种香料按适当比例配合主料搓揉而成。据了解,用于制作藏香的主料柏树干,在吞巴村这样高海拔的地方并不生长,村民都要从400多公里外的林芝县运过来,而制作藏香的部分辅料甚至要从印度引进。
藏香工艺
藏香制作第一道工序是先把柏树树干锯成若干小段,去皮,把去皮的柏树段中间打孔,再用一个木槭子紧紧地插上,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时的往槽里加水,不让已经磨成粉末状的柏树随风吹散。而水量的多少也要靠经验来掌握,水分过少,风会把柏树沫吹跑,水分过多,在后期要花很多时间去晾晒,而晾晒时间过久就会散失部分柏树原有的香气,所以这个工序一般由专门的人负责。
第二道工序是把已经磨好的柏树沫和各种香料一起搓揉。香料通常是以几十种藏药合制而成,不同的香料有不同的味道和颜色。知情人讲:“藏香是佛前供奉的必要之物,所以在搓揉之前,要延续最初的圣洁与虔诚,事先要洗手和清洗器具,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藏香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要洗去内心的杂念,一尘不染,心如明镜”。
第三道工序是成型流程。把混着各种香料的木泥放入牛角,再挤出来。这是制作藏香一道很关键的程序,要求成型的藏香成笔直的线条状。在这过程中,笔直的程度,考验着制作者的坚毅与耐性。
制作藏香的最后一道程序是晾晒,晾晒过程相当重要,不能长时间暴晒,只能是在阳光充足但温度不高的地方摆放。这是由于藏香原料的配制过程中,水的比例较少,这样能够使香料更多,香味更纯正。藏香经过最后两到三天的晾晒程序便可以包装出售了。
藏香人家
吞普村相比吞达村相对贫穷一些。是典型的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行政村,但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仍然是藏香加工及销售。自治区住建厅驻村干部通过深入调研后发现这里藏香生产规模相对较小、销售机制也不够健全。于是请示住建厅添置了藏香生产机具设备,组织成立藏香加工联户合作社,还协调在村委会附近购置土地,拟建集体经济用房,为藏香推广,为藏民脱贫致富尽绵薄。
这里的藏民居大多以平房为主,偶有少量一楼一底的。石木结构,平顶格窗,家家有个小院,院墙均以牛粪堆砌,这是人们冬天取暖的燃料。藏香深处的牧民人家,除了能看见屋里堆砌的木砖以外,基本上看不见制作的过程,种庄稼的、放牧的、庄园内挤牛奶的……仍然是原汁原味的农牧风景。原来藏香制作都集中在合作社,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了。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