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粝青岩镇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25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赵艳青 

标签: 建筑照片   乡村印象   

护卫

青岩古镇里青石板铺路,青石台阶青石栏杆,大青石小青石建房垒城墙,镇里镇外青苍一片。不远处山峦青黛色,房屋青黛色瓦当覆顶,青岩镇似乎在提醒地球各个方位的来访者,这是青岩镇,青色石头集中地。

青石房

走入古镇你仿佛迈进岁月的庭院,穿过了四季的走廊,正推开光阴的窗扇,入目明代的、清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建筑林林总总、中式西式、疏淡比肩、合辙呼应。没有“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的轻灵娟秀,没有“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凄迷烟水,青岩出身兵家重镇,承载了太多厚重责任。

城门街道
青石巷

曲曲折折青石巷里,深藏了多少秘密往事儿。峰回路转处,一座座古拙幽谧的小院子,各自模样。幽巷的尽头,介绍牌上写满了前尘往事。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在这里居住着周恩来、邓颖超、李克农等共产党高级领导的家眷。介绍牌旁的院子就是周恩来总理父亲周劭纲老先生的租房隐居地,五开间的砖瓦房,跟豪华不挨,跟贫陋不沾,殷实人家整齐的房舍,清雅简朴的小院。百年前有此等房屋也当是家道丰裕了,想来周老先生在此居住的日子,该是生活无虞。屋主丁氏,在三十年后才得知当年住在此处的青衫老者的真实身份。

周老先生隐居地

青岩不仅是军事要塞,还有重文惜礼之民风。此地儿文风斐然由贵州省第一位状元赵以炯表达到了极致。赵状元的府邸经过百年时间,依然高朋满院,人声鼎沸。往昔诗礼之家成了今朝旅游胜地,一众大呼小叫游人,不管会不会打扰老树古窗,陈瓦旧梁。

青岩书院

状元公赵以炯政治上并无太多建树,“吟诗作赋北窗里”的故事颇多,青岩书院是他淡泊名利寄托身心的地方。幽竹遮蔽的寂静的书院被游人忽略了,正可供思古瞻文。苔藓附着的石雕,风蚀看不清字迹的石碑,瓦垄间长出的小树幼苗,美丽的木雕花格,飞檐斗拱上精湛雕龙,诉说着青岩学子文人百年前在这里的乐读、相辩、参研、勤学。依稀中似有清亮黔味童音:“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书院内经年潮湿阳光稀疏,石栏台阶上绿苔遍布,曾经的学童们现在青春已老,更不知身在何乡。在此陪伴他们成长的文昌阁、石刻象只谈诗书不诉离殇。

雕龙
绿苔石象
文昌阁

乡俗重教、助教源远流长,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西迁至此,贵阳女子师范学校、女师附中、乡村师范学校纷纷搬来。青岩以她宽博的胸襟接纳保护着莘莘学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文化得以传承,师生得以温饱。

浙江大学西迁地

较之江浙水乡小镇,青岩古镇没有水润灵秀、没有绢伞轻舟、没有拱桥别离,没有软语白皙,青岩粗粝坚硬,更多是男子的表现,防御、担当、保护、严谨。

轻松惬意还是水乡江南,江南古镇是女性的,青岩明明是个昂藏七尺的男儿。

青岩上建房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