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国国家地理》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3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史沛林
标签:
我从小就看着父母坐着飞机到处旅行,带着各式各样的小礼品回家。那时候总觉得坐飞机可以飞上天空很酷很刺激,能在天空上俯瞰美丽的大地。因为那时候的我,最高达到的地方就是游乐园里面的摩天轮。我也希望他们每次出行都能带着我一起走,可是他们总说外省的人吃辣,外面的地方冷,一直不肯带我去。后来我暗自下定决心,锻炼我的辣觉,增强我的体质,多看地理知识,总有一天带着自己修炼本领到外面去。后来发现,辣椒真的越吃越多,越吃越香,体质不行体重补上,不过地理知识的修炼,只能从父亲车上的地图册、初中的地理课本慢慢积累。但看多了,也就是学习了用地图的技能和基础但抽象的地理知识。那时候网络不发达,镇上的书摊只有报纸和饮料,书店都是教辅书,想找一本图文并茂的地理书籍的确很难。直到有一天,我到县城读高中,一次的偶遇,让我和《中国国家地理》结缘了。
我很小就是个球迷,那时候广州离恒大还有很远,当时的广州队还在中甲,还叫广州日之泉。那天以为通过报纸看看球队近况,在报摊看完就算了,也不打算买。结果以为走人的那一刹那,我被一本挂在书摊架子上的金黄封面杂志吸引了。杂志上面写着贵州专辑,再上面就是杂志的名字,“中国国家地理”。这就是我第一次与《中国国家地理》的遇见。开满着金黄油菜花的兴义万峰林与初中课本上说的水土流失严重、寸草不生的喀斯特贵州有着天壤之别。我轻轻的拿下杂志,杂志有权威的名字,最重要的是2004年10月刊就有特别的coupon,加厚了16页和加送一份地图。
这不就是我想找的书籍吗:图文并茂的内容,专业知识与实例相结合,美丽壮观的风景图片,讲解的内容比任何一本旅游指引更有科学性、全面性、前瞻性,非常详细。我看了一下杂志的价格,16元,对于外地寄宿的学生来说,的确有点贵。不过最后,不舍花一元钱买报纸的我还是掏了16元钱买了我的第一本《中国国家地理》。回到宿舍,我一字一句地把内容读完,里面多方面地介绍了贵州,都是一些课本没有讲授的知识。同时,杂志内容通俗易懂,美丽的图片让人印象深刻,别忘了,杂志中间还夹了一份地图,地图一样做得有趣生动。很少有一本杂志做到像书籍一样值得收藏,因为一个地方的地理因素是永恒不变的,贵州在云贵高原的事实到我儿子长大了还是这个现实,而一个地方的环境变化,人文和传统会随着地方发现而改变,甚至破坏,但杂志的专家们提前一步记录了这些宝贵的财富,以后的人看到的可能并不是原来的传统,但杂志之前让他们知道,这个地方曾经是这样生活过或者现在还有这样生活着,因为历史和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需要这样的生活传统。从那开始,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月的15日我都会到那个书摊转转,并买下一本《中国国家地理》,也从那开始我没有错过任何一期《中国国家地理》。
从2005年开始,中国国家地理开始做10月特刊:特厚,特有内容。2005年的10月,我直到25日才看到杂志上市,而且书摊的老板也很会做生意,明明16元的定价收了我25元钱,我恨他,学生的钱都杀。不过回到学校,我还是把这本加价的杂志介绍给同学们。到了大学,没有机会逛那个书摊,所以就通过杂志后面的方式成为会员,每期都会直接送到家。
2009年,新浪开通了微博功能。我也跟着加入了微博大军,不久,李社长和单主编都来了,连《中国国家地理》后来也开了官微。微博这种自媒体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更直接地参与到杂志社举办的活动,有机会看到杂志社成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同时还有机会与他们直接交流。我是比较早参与官微举办活动的读者,所以只要我看到官微有活动,我就会报名,八九不离十地中了奖,但后来关于《中国国家地理》的读者越来越多,参加活动的读者也多了,我的中奖几率就少了。在我的奖品中有2010年10月的《海洋中国》印有我名字的专阅刊和单主编的《中国景色》。
到2012年9月,由于我那一字一句读《中国国家地理》的习惯,我发现了一个小错误,通过微博 @ 了官微和科长。我以为杂志社只会在下一期的杂志上说明错处并修正。但我发现我刚发出去不久,杂志社的编辑马上私信与我联系,感谢我的支持。而晚上,李社长竟然也与我联系了。我太惊喜和惊讶了。李社长还送了一本由他主编的书籍给我。我万万没想到杂志社的办事效率这么高,毕竟每天肯定很多人 @ 了他们,他们真的会每个 @ 和评论都看,甚至有需要的话还会第一时间回复。我把李科长送书一事告诉了我的女朋友,毕竟这种幸福事情要分享。谁知道她知道我准备生日,她竟然拿了我的手机冒充我与李科长私信起来,恳求李科长在扉页上送上祝福。我知道后还说她多事,科长忙,别打扰他。李科长的书送到了,厚厚的一本,里面还真带着李科长的祝福语,并签了名。感谢科长的祝福。也刚好,今天也是我的生日,回想三年前的一刻,心里还是激动。
2013年春节,因为一张89元广州飞贵阳的机票,完了我的国家地理初恋梦。带着国家地理游贵州,自己也成了半个导游。从安顺颠簸了近4个小时的大巴车来到兴义,为的就是在兴义的万峰林,当年同一个位置拍一张同一样的封面。不为复制,不为装,只为尊重、敬仰和支持。
最后祝《中国国家地理》65岁生日快乐,也希望《中国国家地理》越办越好。
忠实读者
史沛林
2015年10月11日于广东广州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jjtt8
- 小胖加油↖(^ω^)↗
imshipeilin 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