嵛山岛传奇:远去了的炮声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06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蔡榆 

标签: 往事随风   风土人情   福鼎市   

福建福建嵛山岛,大家并不陌生,因该岛浓缩了高山、草甸、湖泊、大海,于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而蜚声国内。

当大家将视线都聚集在千亩淡水湖的水清如镜、万亩草甸的青翠欲滴、海中青山礁石林立的美丽时,或许都忽略了她地处海防前线的峥嵘岁月。

杂草丛生的海岛地表及地下,如今基本完整地遗存着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修筑的海防工事。“军事基地”背后还有多少惊心动魄可以期待呢……

我们探秘这块历来“游客止步、闲人勿入”但一直令人神往的军事禁区。


苦难福地

嵛山岛是福建省内海拔最高的岛屿,最高峰海拔541余米,为闽东第一大岛。面积逾21平方公里。她与三沙港仅一水之隔,也可由该地码头乘船“漂洋过海”登陆岛上,但两地分属福鼎与霞浦管辖。当地居民以说闽南语为主。嵛山岛山顶的天湖形似“盂”,而嵛、盂谐音,因此得名,这也是古称“盂山岛”的由来。

岛东向与台山列岛之间的海域,鱼产丰富,是我国东海著名渔场之一。由于此地土壤上层为腐植土,有一尺多厚,下层为酸性黄土,加上所处纬度带来的宜人气候,使得当地具备一年三熟的良好条件,因此有“鱼米之乡”之誉。

横峙于大嵛山与三沙港古镇(村名)半岛之间,嵛山岛有大小两个岛,形成大小两个门户,有扼东海南北航道咽喉之势。因此历来在海防、交通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从近代开始,有关地图上均标称为“大嵛山岛”,旁边的小岛则称“小嵛 山岛”,二者统称“嵛山岛”。加上周边的其他小岛共11个,构成了“福瑶列岛”。当地人称,“福瑶”二字的命名,是因为古人将此岛视为福地。

但这块“福地”在历史上并未给岛民带来几多福祉。自明朝以来,因一直为盗贼所觊觎而屡遭官方的封禁;清乾隆时期,闽浙民间的蔡牵起义、民国时期平阳的“大刀会”,都在这里留有活动的痕迹;抗战期间,日寇也曾占据嵛山岛,甚至曾有一名叫岩田幸雄的在逃战犯在此避难,并筹备组建公司企图开发嵛山岛……可怜的岛民身处“福地”,却面临流离失所的重重苦难。不过,这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目前该岛上有五个行政村,常住居民5600余人。居民主要以捕捞、海运为业。嵛山岛今已辟为旅游景区,但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接待能力还是相当薄弱。来此玩户外的驴友,看重的是那据称有西北韵味的万亩高山草甸、海岛上水清如镜的千亩淡水湖等原生态元素,喜欢在此露营,以最大程度亲近、体验大自然。嵛山岛,现在正以“休闲”的姿态呈现给世界。


摄影/蔡榆

 岁月遗痕

在当地一杨姓村民带领下,我们租了一辆面包车,沿着环山公路前往那片已被开放的军方工事,探访这块曾经的神秘之地是。我们此行主要目的,是探寻这个曾经的“战士的第二故乡”,了解那段沧桑的往事,回顾残存的那一段褪色了的记忆——

嵛山岛所处的位置,其正北朝向霞关、七星列岛,正南朝向台湾等相关岛屿,东向有一处叫“洋鼓尾”的小岛防护。解放战争胜利后,退居台湾的国民党仍有“反攻大陆”的意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沿海一带的海岛当年修筑了不少的海防工事。大嵛山岛海防工事,也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修筑的。

当地一位老人介绍,这里原来驻有陆军的一个独立团,还有空军一个连的兵力。他们在1955年前后登岛,于1970年前后撤走,驻军来自北方。还有村民说,部队原先是驻扎在岛上其他地方的,后来在一次台风中遭到严重损毁,为了找到更有利的位置,遂移到现在中灶村所辖的山坡上,进行重建。重建刚好遇到三年困难时期,当时的战士过得很苦,没有大型工具,用手扛肩挑。

在接近这片曾经的禁地之前,一处修在山腰上的哨台,让作为访客的我们有些兴奋。沿着路基前行,右车窗外,即是悬崖以及一望无际的洋面。车子在杂草丛生的一片平地上停下之后,我们相继参观了一些保存较好的营房、乱草蔓延的战壕还有海防工事旧址。似乎也看到了《战士第二故乡》这首老歌中所描述的情景——“有咱战士在山上,管教那荒岛变模样,搬走那石头,修起那营房,栽上那松树,放牧着牛羊……这儿正是我们第二个故乡。”


“海岛是家”

在这个昔日的海防前哨生活,究竟会有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打着手电筒,跟随向导继续穿行,我们开始了此次工事遗存的寻访。离营房不远,即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为“八一洞”的防空洞。洞口上方军徽五角星中“八一”二字依旧清晰,但军徽整体与现在使用的相比,要简单一些,没有麦穗等元素。

八一洞 摄影/蔡榆

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线,我们进入“八一洞”。洞内系水泥浇筑,与现在的隧道相差无几,有两道门框,用于放置大炮。门一关,也可以防水入洞。洞内,还有一口当年挖的水井,至今还可见到清幽的井水。向导说,他们曾喝过这里的水,能确认这是天然水源。在洞内主道的两旁,是装弹药的小房间。

隧道的出口处,有两行用堆塑方式写在墙壁上的标语:人民战士,意志坚强;艰苦为荣,海岛是家。另外还有一条用红漆写就的: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艰苦为荣,海岛是家” 摄影/蔡榆

看到这里,我们似乎又隐约听见了当年战士们壮怀激烈的歌唱:“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风大浪又高。啊,自从那天上了岛,我们就把你爱心上,陡峭的悬崖,汹涌的海浪,高高的山峰,宽阔的海洋。啊祖国!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这儿正是我最愿意守卫的地方。”

面对眼前宽阔的洋面,想着这首抒情奋进的老歌,能不让我们心潮澎湃吗?在接下来的参观过程中,我们在足有齐腰深的杂草丛中穿行,或是走过昔日的战壕,或是踩着昔日的石墙, 难抑心潮起伏。新潮澎湃之后,还有些许的失落:只是见到了这些工事,而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却很少听闻。虽然我们知道,这里不是任何一个外人所能轻易接近的地方,散落在民间的传闻, 自然也就少之又少。

在 “八一洞”的下方不远处,有一座台型状的小基座,上面一层还铺有大小均匀的洁白小螺壳,旁边一碎块上,一道蓝色的饰纹还依旧。向导说,这里以前有一个缩微版天安门的建筑,当地人称它为“螺北京”。后来被人砸了。


“血的教训”

除部分营房毁坏外,大部分工事还基本保存完好,如防空洞、碉堡、瞭望台等。防空洞有的三面浇筑水泥,也有的至今仍然泥石裸露;有的彼此相通,也有各自独立的。在一个仅容一人猫着身子进洞口的防空洞里,有10级向上的石阶,而尽头则是一个垂直的巷道,沿着简易梯子可以上下。

在这个洞里,一条树根如电缆一样,贯穿全程,可以当作扶手。向导介绍,这条树根经过了几十年,依然完整,如今仍可以拿它当扶手。它从沿水泥浇筑的洞壁里长出来,看来这真是扎根海岛坚守海防了。

在一间当年的会议室里,我们见到了水泥抬梁下,一连串的革命标语: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把我军办成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

会议室中的标语 摄影/蔡榆

如果说这些标语起着教导战士讲政治、振军心、鼓士气作用的话,那下面见到的一段“血的教训”就让人觉得很压抑了——在一处建于山体中的工防设施里,其门框上方,有用油漆写的几行字,字迹斑驳,经过辨认,抄录如下。

    六一九事故教训:

    一、定位先定思想,思想又必须对机器突然发生的事故作好充分准备;

    二、提高机器运作中各种声音的判断能力;

    三、进一步熟悉应急措施;

    四、永远保留□□□,永远记住这一次血的教训。

    机器、突发事故、声音的判断、应急措施、血的教训,对由这些“主题词”构成的一个叙事背景,的确惊心动魄。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故事呢?

经过走访,我们了解到一个大致的情况。有一年,有一特务扮做妇女,以卖围裙的系带为名,前来岛上打探情报,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结果在第二天,敌军在海面上突然对这个海防基地发射了两枚炮弹,其中一枚炮弹炸毁了这里的一个雷达,“打中后(雷达)全散了”,一位老人说。这件事在当时岛上的影响深广。

结语

在嵛山岛驻军,属于军事行为。从撤走部队至今,也有几十年了。但经过批准打开这些工事的“大门”,也就是一两年前的事情。驻军地清理后,准备辟为旅游景点。在此之前,当地人也是很难接近这块禁地。

受限于当地资料的缺乏加之民间叙述也不完整,我们无法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从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10月,曾经有一批当年的退伍老兵故地重访,留下了一点笔墨。辑录两首以“ 广东电白县士兵:郑广”为作者的短诗,权当本文的结尾。

    嵛山一梦四十年今非昔比别样天公路修直羊肠道楼房代替茅草房电灯电话现代化时代不忘嵛山人(《嵛山》)。

    人去房空长相思战友踪影哪里寻唯有脚下东海水春风不改旧日浪(《兵营》)。

编辑的话:嵛山岛古称福瑶列岛,意即“福地、美玉”。作为闽东第一大岛,海岸边海蚀地貌突出,海岛上草场广阔、湖泊清澈见底,构成了奇特的景观。而本文作者则选择探寻美景之下历史,参观这个位于交通要塞处岛屿的军事工事。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很多故事早已随风逝去,但在遗址面前,仍会引发遐想,心潮澎湃。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