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捻船工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0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姚振海
在中国,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改革的浪潮,数以千计的农民工群体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到很远的地方打工,成为漂泊的候鸟,为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他们却只能散落在城市的边缘,干着当地人不愿意干的辛苦工作,他们工作认真,不计较工作环境,只要有住的地方和能吃上简单的饭菜就心满意足了,在数九寒天,大雪纷飞的恶劣天气情况下,当地的工友都休息了,但是,他们仍然顶风冒雪艰难的劳动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把一条条需要维修的渔船修好,重返大海。
他们期盼通过自己艰辛劳动和工作,多赚钱,改善远方家里的生活,早日换上新房子,让孩子上大学,早日实现梦想。















作者手记:
10年跟踪拍摄了三十多条手工木渔船,我已深深的爱上了它,木渔船以它独特的魅力和原生态的自然美时时刻刻打动着我们的心,随着铁壳渔船一条条的下海,让我挂念手工木渔船还能生存多少时间,手工木渔船退出历史舞台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是渔民的后代,我爱海,爱木渔船,爱渔村里的父老乡亲,骨子里渔民的血脉让我从学摄影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跟踪记录拍摄渔村里发生的一切变化。
几年前, 我发现渔民已经弃木渔船开始建造铁壳渔船了,不再手工建造木渔船。经查证国家不再审批新的木渔船建造和出海捕渔,因为,手工木渔船有很多弊端,手工木渔船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铁质渔船对比还是差了很多。建造手工木渔船的手艺人和工匠大都六十多岁了,年轻一点的也四十多岁了,建造手工木渔船手艺人的身影,驾驶木渔船出海捕鱼都将成为一道正在逐渐远去的风景。我想到:几千年来手工建造木渔船的宝贵工艺是我们祖祖辈辈先人汗水的结晶和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代人不能失传。五年间,我从木渔船的第一根木头,工匠称为“龙骨”铺设开始拍摄到渔船建造完成出海捕鱼,按照木质渔船建造程序,广泛听取匠人的意见一点点的系统记录拍摄下来,形成一套完整的木渔船的生产建造和工匠工友忙碌场面的真实影像资料,留给后人,留给历史永久的记录。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老人河
江心小岛
九江
chengliangk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