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船记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0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姚振海 

标签: 辽宁   风土人情   纪实照片   秘境传奇   

我出生在辽东半岛一个典型的小渔村,渔民的孩子自然就爱上了那维系一个个亲人、渔民生命和一代代渔民生活与希望来源的木渔船。而更令我深感兴趣和油然而生崇敬之心的,是那些能攀上令我头晕目眩的木排架,用手中普通的锤子斧子锯,就能造出出海打渔的巨大木船。

熟悉的面孔,可亲的笑容,是他们的双手,造出一艏艏木渔船,是他们的聪明和智慧,精雕细琢,能工巧匠才让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工木渔船工艺延续到现在,他们是我心中的圣人。

我觉得,他们个个身怀绝技。

历史是不断地向前走的。在渔村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敏感亦不舍地发现,与那些如今越传统就越时尚的民族服装及传统酿造技艺不同,随着铁壳渔船一条条的下海,随着隆隆的机器声代替了桨声帆影,不仅驾驶木渔船出海捕鱼即将成为一道正在逐渐远去的风景;从爷爷的爷爷那辈儿开始传承着的这种古老人工造船技艺,亦将因失去他的作用及造船渔民年事渐高而逐渐消失;那在我心中有着神圣光辉的硬朗、强韧粗砺的木渔船,更将成为渔村海滩上一种历史景观,直至被自然风化。

“我要保留住它!”

木渔船作为渔民智慧的顶尖杰作,作为与陆地不同的特有海洋文化,它失传的危险让我越来越感觉到它的价值。

摄影是一种走入时间的动作。为了保存几千年来传统手工建造木渔船的宝贵工艺,让后人记住祖祖辈辈先人智慧汗水的结晶和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领略到本土文化的特色风采,于是,我拎起像机摄像机,在五年多的春风秋雨夏暑冬雪里,按照木质渔船建造程序,从木渔船的第一根木头,工匠称为“龙骨”铺设开始,一直到渔船建造完成出海捕鱼,系统地拍、摄记录下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手工传统木渔船生产制造技艺及工匠们的真实影像资料。

对于我,虽说从学摄影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跟踪记录拍摄渔村里发生的一切变化。但唯有这五年的拍摄,让我实在感觉是一次复杂的精神运动。具中国古典味道的理念和传统手艺,在木渔船制造过程中时时让我惊叹,在我心里留下神圣的光辉,从而让我的摄影图片,获得了它的灵魂与呼吸,镜头前的每一次曝光,都成为有着温度的文化传承的载体。

蔡香远 64岁 辽宁盖州市仙人岛村渔民,一生喜爱木渔船,是木渔船设计师兼总工头,造木渔船30多年,经他手建造的大小木渔船200多条。老蔡思想敏捷,聪明好学,对木渔船的建造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建造的木渔船,外形大气,美观,船头船尾非常协调,深受渔船主的称赞,是小渔村里的能人。
木渔船底部的第一根木头是建造木渔船的基础木头,渔民称为“龙骨”,使用木材来自黑龙江生长在30多年以上的黄花松圆木,黄花松木质坚硬,抗腐蚀,一般情况下渔民都选用黄花松做木渔船的“龙骨”。
渔船最尾部的木头渔民叫“虾须”,两种含义第一:形状像虾的尾巴,第二这个部位是木渔船的尾部,渔民形容渔船就像一条大虾在大海里翱翔。
高万钦 辽宁盖州市尚和寨村农民 木匠,是建造木渔船的高手,木渔船的高难,关键部位的工活,都由他亲自操作完成。
当地的渔民一般都在冬季歇海,渔船上坞之后,才开始建造新的木渔船,由于东北冬季天气寒冷,造木渔船用的腻子易凝固,工匠们就用火将腻子融化后送到每个工人手里。腻子加麻丝和桐油搅拌在一起,用在船板之间的缝隙,工人们用斧头用力击打将腻子麻丝挤进缝隙之中,防止渔船漏水。
为了造船赶速度,工匠和农民工中午都在船厂吃午饭,工匠和师傅由渔船主免费安排在船主自己建的小食堂用餐,而农民工和小工只能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盒饭添饱自己的肚子。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他们很快乐。
木渔船的腰木,渔民叫“拉子”也叫“腊条”。腰木一般5米到10米长,由于要在渔船的头和尾部人工随着渔船的弧度做型,为了防止木头开裂,需要将木头在蒸锅里煮24小时以上,使木头有了弹性,才能用在木渔船上。
木渔船的排架,渔民叫“中须”“堵”“隔板”,是木渔船的主要结构,吊装这些舵梁需要工匠们认真的根据事先画好的图纸,一点一点的对照,寻找事先工匠在“龙骨”上画的记号,将每块木头正确按照到位。
小工将已经蒸煮完的红松木板,抬到现场,用在木渔船底部上。
木渔船的船头造型复杂,建造工艺难度也大,用木料也是最多的地方。
木渔船的隔板,拉子,堵,按装完, 需要用钢筋螺丝穿透木头,将每块木头紧紧的固定在一起。
木渔船主体基本完成, 工匠们开始加工木头,建造驾驶室和渔船尾部“虾须”的收尾工作。
木渔船主体基本建成后,渔船主选了吉祥的日子,举行“上梁”庆典,摆上贡品,杀鸡,放烟花,鞭炮,祈祷一帆风顺,鱼虾满舱。
渔船就要下海了,渔村里的父老乡亲都来祝贺,期待今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一帆风顺,鱼虾满载而归!

作者手记:

10年跟踪拍摄了三十多条手工木渔船,我已深深的爱上了它,木渔船以它独特的魅力和原生态的自然美时时刻刻打动着我们的心,随着铁壳渔船一条条的下海,让我挂念手工木渔船还能生存多少时间,手工木渔船退出历史舞台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是渔民的后代,我爱海,爱木渔船,爱渔村里的父老乡亲,骨子里渔民的血脉让我从学摄影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跟踪记录拍摄渔村里发生的一切变化。

几年前, 我发现渔民已经弃木渔船开始建造铁壳渔船了,不再手工建造木渔船。经查证国家不再审批新的木渔船建造和出海捕渔,因为,手工木渔船有很多弊端,手工木渔船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铁质渔船对比还是差了很多。建造手工木渔船的手艺人和工匠大都六十多岁了,年轻一点的也四十多岁了,建造手工木渔船手艺人的身影,驾驶木渔船出海捕鱼都将成为一道正在逐渐远去的风景。我想到:几千年来手工建造木渔船的宝贵工艺是我们祖祖辈辈先人汗水的结晶和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代人不能失传。五年间,我从木渔船的第一根木头,工匠称为“龙骨”铺设开始拍摄到渔船建造完成出海捕鱼,按照木质渔船建造程序,广泛听取匠人的意见一点点的系统记录拍摄下来,形成一套完整的木渔船的生产建造和工匠工友忙碌场面的真实影像资料,留给后人,留给历史永久的记录。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