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藏于深山中的虹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22日 文章出自:地理社区
屏南山多,水多,桥也多。涓涓溪流之上,一座座廊桥凌空架设,犹如长虹卧波,连接着山里山外。其中木拱廊桥最负盛名,它是中国传统木架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
在屏南,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木拱廊桥有13座,但要想看遍所有的,在时间上还真有些“奢侈”,于是我们只好选了有“最长木拱廊桥”之称的万安桥作为此次文化之旅的重点探访目标,从那营造了千年的绳墨传奇中,去见证不需寸钉片铁便可长虹凌空的建筑技艺。
虽说在青翠欲滴的群山峻岭中盘旋,让人有些头晕,但我还是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那些叠翠的峰峦、纵横的溪流、古朴的村落如同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画,每一部分都独立地存在着。终于,为这块土地缘何会有这么多的廊桥,找到了一个自认为合理的解释:如果没有了廊桥,这里的青山绿水和古村幽巷该是多么地隔绝,多么寂寞呀!
始建于北宋的万安桥,横跨于长桥镇的龙江溪之上,桥长98.2米,是全国现存最长的古代木拱廊桥,清乾隆七年再次重建。桥的造型古朴别致,桥面以规格木板构成美丽的图案,桥廊两边设栏杆,内架板凳;桥槛上方为穿斗式梁架,顶盖青瓦,优美且不失刚健。270年的风雨侵蚀并没有将桥身的艳丽色彩抹掉,远远望去,让人觉得不仅是一座廊桥,更是上苍遗落在人间的彩练,眼前不由得一亮。
因为藏在闽东深山的缘故,万安桥至今仍保留着让人惊喜的原生态。这里没有旅游景点的游人如织,廊桥就只是属于长桥镇百姓的那一座。走在桥上,你会看到蹦蹦跳跳、跑来跑去的孩童,看到拎着鸡和菜缓缓走过的妇女,看到靠在桥头乘凉歇息的老人,以及摆一溜桌椅凑在一起打牌、聊天、喝茶的老乡………
廊桥“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对游客来说,它是一道奇特靓丽的风景;而在当地百姓心中,却是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生活—朝出暮归的通途、供人歇脚的风雨亭、村民娱乐聚会的优雅场所。
除了用以交通和艺术本身的巨大价值外,屏南的木拱廊桥还与地方民俗、宗教信仰密切相连。在全县现存的13座古代木拱廊桥中,有相当一部份还保留着神龛、香炉。当地百姓,尤其是妇女,每逢农历初一、端午、春节等重要节日,还有上香祈福的习俗。
始建于清同治三年的双龙桥位于白水洋鸳鸯溪上游,我们参观时,恰好赶上来自周边村子的一群老阿婆在“踩桥祭屈原”。她们身着鲜艳的诵经服,手里拿着香纸和粽子,不知何时就聚集在了桥头。只见她们边扭边唱,摇头晃脑,很是专注。我是完全听不懂她们在唱些什么的,只好跟着人流往桥中走。路遇围观的一位老乡,便问了他:“阿婆们在唱些什么?”老乡告诉我:“是《观音经》。”我正疑惑着为何祭屈原还诵《观音经》呢,却看到桥屋中供奉着的是一尊观音菩萨像。佛龛两旁的楹联上写着:“杨柳枝头甘露洒,千层浪头显神通。”恍然大悟,原来这里在祈求观间菩萨救护水难,保佑一方平安。
阿婆们在桥上来来回回走了三趟,唱完经后,还在桥边呼唤了一阵子。队里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猜道:“这应该是在呼唤屈大夫来享用香纸,唤鱼儿们吃粽子吧。”随后,阿婆们便焚化了香纸投入水中,又向桥下抛出了粽子,以示对屈原的敬仰,并为自家祈福。
我赶忙跑到桥下,想拍几张阿婆抛粽子的照片,才发现这桥真的好高。“不用寸钉片铁、只凭榫卯衔接”,此种精妙绝伦,让人不得不对那些建桥者产生五体投地的敬佩之情。在我看来,建造廊桥更像是一门用智慧和审美情趣与山多溪广、封闭隔绝相抗衡的艺术,这种抗衡的结果不是冲突,而是达成了自然和谐共处的默契。文化的东西,总有它抹不去的痕迹。无论岁月沧桑,时空变迁,留给后人总能有无限遐想。
只是,在日益现代化的新建筑的挤压之下,我们似乎听到了古老的廊桥在艰难地“呼吸”。2009年10月,“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失去了古典意境的生存环境,木拱廊桥将通往何处?实际上,这也是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困惑。古老的廊桥建造工艺,如果没有人传承和记录下来,那它就会像雨水那样顺着山坡流进水里,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海洋。
好在,屏南有这样一个世世代代坚守廊桥文化的家族—黄氏家庭。在长桥镇,在万安桥,我听到了许多故事,都是关于黄家的。
故事的主人公叫黄春财,是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他出生在长桥镇的一个造桥世家,祖父黄金书是清未享誉闽东北的廊桥工匠,父亲黄象颜更是一生造桥31座。等到手艺传到他身上,已是第七代。
15岁时,黄春财便跟随父亲跋山涉水,到建瓯、顺昌、古田等邻县造桥建屋。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不但学会了造桥,还会造水车和各种家具。1956年,只有20岁的黄春财就“主绳”建造了上圪桥,成为廊桥工匠的后起之秀。什么是“主绳”?这里需要做一下解释。它源于木工的“绳墨”一词,就像现在的总工程师,除了绘图之外,测算、施工、雕刻等都是必备的能力。在古桥的大梁上,“主绳”和“副绳”的名字都会连同建桥时间一起刻在上面,博得后世瞻仰,无上荣光。如今,别看黄老已74岁高龄,但在屏南,却是最年轻的一位建桥“主绳”。
木拱桥的建造延续着古老的传统,整个流程包括截苗木、建桥台、造拱架、架桥屋。施工过程完全由手工操作,而且要善于计算每根苗木的尺寸。这些看来牵涉到物理、数学等诸多学科的计算问题,即便是对于现今建筑系毕业的科班生来说,不用3到5个月的时间也是完成不了的。但在黄春财手中,同样的活只用一个晚上就可以完成。黄老说:“只要你喜欢,做起来就会很快。”
当我们问他,这门技艺会如何传承下去时,黄老“隆重地”推荐了他的小儿子黄闽辉。小伙子朝气逢勃,4年前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木拱廊桥的建造技艺。别看只有26岁,作为主要负责人,如今的他已经完成了一座新桥的建造,还在大梁上刻下了自已的名字。对此,黄老笑言:“年轻人脑子活,学得快,现在他计算、绘图都没问题。”当我得知,黄闽辉能将现代的CAD绘图用于木拱桥的新桥设计和旧桥复原时,尤为欢喜,心想这恐怕是将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新潮相互结合的最好例证了。
踏上回去的路,临别时黄春财老人对我讲的话在耳畔久久回响:“等我真正老了,使不上劲了,我希望两个儿子能接我的班,把廊桥的文化发扬光大。”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