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斯基摩与夏尔巴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8日 文章出自:手机报 作者: 赵牧 

标签: 风土人情   

在梳理极地探险史脉络的过程中,我发现两个栖居地相距数千公里的小民族,竟扮演过相似的角色。这两个小民族,一个是爱斯基摩人,散落在北极圈一带;一个是夏尔巴人,生活在喜马拉雅南麓的尼泊尔境内。

先从我们比较熟悉的夏尔巴人说起。提个简单的问题:谁是第一个登山上珠峰的人?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简单。

英国登山队在1953年首次登上世界最高峰珠峰后,谁是第一个到达珠峰顶峰的人,就一直是个谜。因为来自英联邦的新西兰登山家爱德华•希拉里爵士在成功登顶后,就与协助他登顶珠峰的夏尔巴人若尔盖•丹增相约,对他俩人谁先登顶一事永远保密。

希拉里十分清楚这一问题的微妙——如果说是若尔盖•丹增首先登顶,这对整个英联邦的面子怕都不那么好看;如果说是希拉里率先登顶,那么全世界的新闻界都可能完全忽视若尔盖•丹增的存在,这对夏尔巴人是巨大的不公。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夏尔巴人的帮助,希拉里登顶的可能性会小很多。希拉里对夏尔巴人的感激之情,可以从他后来120多次访问尼泊尔、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帮助夏尔巴人建小学等各种慈善活动中看得一清二楚。

希拉里的顾虑并非多余。1988年,我在采访中日尼三国登山家“双跨珠峰”活动时,当时尼泊尔队的绝对主力昂•拉克巴就现身说法,真切描绘了他们得到的与他们的能力、他们的付出是多么不成比例,或者说至少他们内心深处是这样看的。

在人类的北极探险史上也有一个与夏尔巴人经历类似的族群,那就是爱斯基摩人。

爱斯基摩人修建的冰屋。

西方最早知道“爱斯基摩人”这个小民族的存在,应该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北美印第安人对他们如此称呼,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但生活在北美的爱斯基摩人却拒绝这个称呼,他们自称是“因纽特人”,意谓“真正的人”。

不过,西方社会真正频繁地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却是在北极探险拉开大幕之后。1576年春,英国商人航海家马丁•弗罗贝舍率两条小船,沿西北航道行驶到美洲一个海峡(后被命名为弗罗贝舍湾),遇到划着皮筏子在海上狩猎的爱斯基摩人。这使探险队欣喜若狂,因为爱斯基摩人具有明显的东方人特征,这使他们确信离中国已经不远了。按照马丁他们的叙述,他们试图与这些爱斯基摩人建立友好关系,但5名爱斯基摩人却乘着他们唯一的小船上岸后一去不返,弗罗贝舍扣留了一名爱斯基摩人,但回英格兰不久,这个爱斯基摩人便感冒而死。

1577年春,马丁再次率领3艘探险船起航去寻找岛上的金矿,又与附近的爱斯基摩人不期而遇。这次,他们与爱斯基摩人进行了以物易物的交易活动,但有个爱斯基摩人从衣襟上割下一块皮子,硬要与船长交换礼物,结果引发冲突。因为有枪,马丁的探险队打死了5人,俘虏了2人,并把他们押回了英国。

在北极探险的早期历史中,那些曾经在印第安人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爆发的冲突悲剧,在爱斯基摩人身上也有所体现,只是轻微许多。这或许是因为探险者的目的更加单纯所决定的。而且,探险者们也更善于从这个民族身上领悟在极地生存的智慧。

在19世纪极地探险史上,英国福兰克林探险队全军覆没的事件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悲剧。但这一消息,最初就是由北美的爱斯基摩人传回到英国的。到了19世纪末,向爱斯基摩人学习极地生存智慧,在各国极地探险家之中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借助爱斯基摩人的力量来完成探险的模式也日益流行起来。

阿蒙森在冲击南极点的时候,使用了从爱斯基摩人那里学到的狗拉雪橇的技巧,这是他在南极点之争中最终得以胜出的关键。

这个时代,有两个名噪一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一个是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美国人皮尔里(当然,皮尔里是否到达了北极点,还存有争议)。

1900年,阿蒙森买了一条21.9米长、3.3米宽、载重47吨的小汽船,命名“格加”号,开始筹划他的第一次北极探险。此后他奔波了3年,仍未筹足资金,最后迫于债权人的逼债,在1903年6月16日午夜,他和他精心挑选的6个伙伴悄悄地离开奥斯陆码头,8月20日进入兰开卡斯特海峡,两天后登上了富兰克林探险队当年越冬的那个小岛。他们沿富兰克林当年的路线南下,终于观测到了磁针垂直的磁北极点。

此后他们驶往威廉王岛过冬,这正是富兰克林探险队全军覆没的地方。但他们的运气却好得多,不但猎到了驯鹿,还与加拿大北极地区的奈茨利克爱斯基摩人交上了朋友。正是这次探险,使得阿蒙森深刻认识到爱斯基摩人在极地酷寒环境中的生存智慧,他仔细观察学习他们的饮食、服装,以及驾驭爱斯基摩犬狩猎等技能。

这些生存知识与技巧对他后来冲击南极点的成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在与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上校展开的南极点竞争中之所以能率先到达南极点并且全身而退,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高超组织才能,爱斯基摩人的帮助与能力可谓功不可没;而他的对手斯科特上校,其所带的西伯利亚矮种马刚刚登陆南极就已死亡大半,他们带的机械化摩托雪橇也因技术不成熟,在向极地进发前就全部报废了。

美国海军中校、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在征服北极点的行动中,也向爱斯基摩人学习了很多生存知识。

1900年,皮尔里在成功穿越格陵兰岛后明确说道: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是在北极生存的最好方式。在第一次尝试冲击北极点时,皮尔里不仅在居住方法、行进方式和衣服帽袜等方面都采用爱斯基摩人的办法,而且还直接雇佣爱斯基摩人为他驾驶狗拉雪橇,并沿途建造冰房子。

1905年,皮尔里第二次冲击北极点时,一共带了200多条爱斯基摩犬,甚至还有几个爱斯基摩家庭。这次虽然也失败了,但他到达了北纬87度06分的地方,离北极点只差273.58公里。

1908年7月,皮尔里第三次冲击北极点。这次除了探险队22人(包括船长、医生、秘书和一直追随他的黑人助手亨森)成员外,他还雇佣了59个爱斯基摩人,带上了246条爱斯基摩犬,采用逐级建立补给站的方式向北极点挺进。1909年4月1日,皮尔里一行行进到离北极点还有214公里。之后,他只带了亨森和4个爱斯基摩人作最后冲刺, 4月6日,终于到达了北纬89度57分的地方。可以说,如果没有爱斯基摩人的生存知识和直接帮助,皮尔里在那个年代能否成功到达北极点,将是个极大的问号。

≈≈≈≈≈≈≈≈≈≈≈≈≈≈≈≈≈≈≈≈

【作者手记】

人类的南北极探险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人类第一次到达世界“第三级”——地球之巅,也过去了61年。在地球上的这三个极点上,爱斯基摩人与夏尔巴人都烙上了他们不可或缺的印记。

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北极即使对普通人来说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爱斯基摩人可以“光荣退休”了。但“第三极”的情况却非如此,自1921年英国人首登珠峰、开启喜马拉雅攀登热潮以来,无论是职业的高山探险还是后来出现的商业登山热潮,都让夏尔巴这个极具登山天赋的小民族无法隐退,尤其是商业登山,这个小民族帮助世界各国无数的人,圆了站在地球最高处的梦想,但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

1922年,英国从珠峰北坡首登珠峰,就因为7名夏尔巴人在北坳遭遇雪崩遇难而直接宣告失败;2014年5月,在珠峰南坡孔布冰川,15名夏尔巴人死于一次巨大的冰崩,南坡的整个登山季随着所有悲痛的夏尔巴人决定“罢工”而宣告结束。

回顾这些历史,我忽然想:不懂感恩之情的人,永远不可能写出真实的历史。

≈≈≈≈≈≈≈≈≈≈≈≈≈≈≈≈≈≈≈

【作者简介】

赵牧,资深户外人士,搜狐博客频道、微博频道总监。

责任编辑 / 熊剑辉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