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瞬间访谈:《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孙静文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7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网 作者: 荀新平
简介:
孙静文,《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1957年6月生于沈阳市,1983年到1990年,从事武术教研工作,曾任东北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武术教练,出版过武术专著。
2005年5月孙静文开始了他的西藏自驾之旅,那年6月4日这一天,他到达了珠峰脚下。这时候的孙静文,跟摄影从来都搭不上干系。在相机已经开始普及的近十年,他的入行时间确实有点晚。然而摄影路上大器晚成,有时候就是靠某一种天赋和际遇。在珠峰脚下韩国登山队的营地边,他遇到了一群登山勇士。后来在他的第一次傻瓜胶片影像里,出现了那一群不分国籍的登山勇士在给遇难的队友做祷告仪式的情景。就是这张这张《珠峰脚下的告别》,成为孙静文进入摄影大门的敲砖石。这张照片也入选了2007年全国摄影艺术展。
珠峰的探险之旅让孙静文坚定了他的摄影之路。近十年来,他自驾车摄影里程达40多万公里。多幅摄影作品在省市全国摄影比赛中获奖。他曾说过:“透过镜头,我看到了世界的博大精深。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渺小的。历史漫漫长河,宇宙广大空间,人类只是匆匆过客。2005年,我完成了自驾车西藏之行,从那时起我重新校正了人生坐标。端起相机,开始了神州之旅,用脚步丈量岁月,用镜头诠释生命。”
孙静文心中的最美瞬间
2009年夏天,孙静文来到了甘南阿万仓,并拍下了黄河首曲,这是一处原始的泥炭湿地,也是我们中国国家地理“寻找甘南最美观景点”的首批20个点之一。孙静文的这张黄河首曲也被我们用在了标牌中。但是在今年签约摄影师巡摄活动中我们并没有进入阿万仓,也算是一个小遗憾吧,来过这里数次的摄影师孙静文也很感慨,他说大伙应该去看一下。
孙静文是沈阳人,操一口很淳朴的东北话,他是几位签约摄影师中比较晚接触摄影的,可以说大器晚成。但是他却却对摄影乐此不疲,放下相机他也会拿着手机拍,并且常常拍完以后拼图发到朋友圈里。他喜欢研究相机中的各种小技巧,并把这些小技巧与别人分享。
他说最初来到甘南玛曲并不是为了拍湿地草原,而是来探访玛曲县的郎木寺小学,在那之后他又多次来看望郎木寺小学的孩子们。
纵观孙静文的作品,我们也不难发现他异于旁人的风格。他在照片常常把云表现得极具张力,造成一种空间上的立体感和深邃感,他开玩笑说东北摄影圈的朋友把他的这种云称作“恐怖云”。他也坦言,自己的很多作品尤其是自然风光,都会运用乌云来制造气势。他说有时候为了到达这样的效果,只靠相机本身的操作很难实现,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比如渐变灰镜、偏光镜等,尽管很多职业摄影师不常使用。在大光比环境中渐变灰镜能够帮助压喑天空,保证相机曝光不超出它的宽容度;在拍水流的时候,也可慢门拍摄,其实我也没有.总之,拍风景片二种滤镜都要,拍出好作品少不了!
孙静文说,他很喜欢同户外团队或摄影e组的朋友一起出行,有时候也会自己带队,去一些人很少到达的地方,在这些地方,也往往能拍到意想不到的图片。说到他最期待什么样的画面或者作品,他说自己喜欢那种自然风光很美同时又有人生活的地方,去拍这些地方的人是他最感兴趣的。他说到了今年12期杂志里的《恩施崖居》,正是讲述了恩施“逐穴而居”的土家人的生活,他说这里像是一个世外桃源,也正是他喜欢拍摄的地方。
在凡夫摄影网上,有对孙静文这样的评价:“在自由又艰辛的拍摄生涯中,孙静文的作品一直独树一帜。许多人喜欢他的作品,理由有很多,有说他在对自然风光的表达上有一种绝对的自我,从不自然主义地机械复制。他的主题总是很鲜明,用强烈的光比反差带给我们视觉的冲击和震撼。如果说那些灰暗的阴云代表着他内心某一种阴暗的层面,更不如说他在探求生命过程中始终以一种深沉的态度在表达他感官中的真善美。”能通过摄影如此有力地传达自己的感情和思考,这也是一名摄影师难能可贵的能力和精神吧。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