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老戏剧的“活文物”——四平戏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7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蒋文华 

标签: 纪实照片   风土人情   专题摄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省政和县杨源乡的四平戏是中国戏曲史上目前存在最原始的剧种之一,被视为我国古老戏剧的“活文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2006年5月20日,四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平戏的存在与社区庙会及宗族社会活动有密切关系,杨源村于每年春、秋在当地英节庙一年两度的庙会上为祭祀演戏酬神。张姓族人为纪念唐末与黄巢战斗而殉节的祖神张谨,每逢每年农历二月初九及八月初五,分别为张谨夫妇庆诞时,杨源村的四平戏要演出三天三夜,世代沿袭不断传承至今。

作为地方剧种的四平戏与其它戏曲相比较,艺术上尚处于较原始状态,其语言唱腔是“弋阳腔”遗存,属于高腔系统,已四百多年,仍原汁原味不变,古朴粗犷,清新悦耳,优雅动听。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四平戏演出活动恢复。1982年在老艺人张陈招、张应选、李式舒等的主持下,重新整顿组织杨源四平戏业余剧团,吸收一批青年演员,其中女演员四名,打破了四平戏一贯男扮女角局面和传男不传女的旧传统。

八十年代,四平戏艺人收集整理出了清代四平戏手抄本《秦世美》、《二度梅》、《苏秦》、《英雄会》、《九龙阁》、《蟠桃会》等传统剧本,可演出的四平戏剧目有24个。杨源乡至今还保存着道光至光绪年间三个四平戏古老剧本和数件珍藏三百多年的古戏装。

四平戏剧场——杨源英节庙,始建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明时期均有修建,现存建筑中,大殿为康熙元年(1662)所建,戏台为道光三十年(1850)重建。四平戏的戏台建在英节庙内,完整保留着清代重建时的模样,台柱上两幅楹联写到:“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聊把今人做古人,常将旧事重新演”。

英节庙古戏台为闽北古代戏剧活动场所代表作之一,戏台照壁上保存着珍贵的戏神壁画,被载入《中国戏曲志》。英节庙系纪念历史人物张谨所建,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唐乾符年间(874—879),唐王朝以张谨为福建招讨使,率官兵数万与黄巢起义军激战于今铁山镇屯尾,石屯镇长城村等处,官兵大败。张谨身亡,葬于铁山。后在张谨身亡地夏山(铁山镇元山村夏山自然村)修建张谨庙,北宋崇宁年间追谥昭烈,赐张谨庙为“英节大观”,并增建县城、杨源等三处英节庙。张谨后裔在杨源定居繁衍,杨源多数人姓张,因此杨源英节庙庙会祭祖味道十分浓厚。由于杨源英节庙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199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的话:作者走进福建杨源乡,记录下四平戏台前台后的点滴故事。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老戏剧“活化石”,愿四平戏能更好的得以发扬、传承。

把我的作品拿出来给大家点评,请点这里投稿

选择点评项

  • 读后感言
  • 可圈可点
  • 提升空间
  • 背景知识
  • 有点争议
读后感言
收起
全部评论(0)
热度
时间
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