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渔雁”人纪事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2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赵振民
标签: 大洼县 海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专题摄影 风土人情 纪实照片 人文主题
“渔雁”文化的活化石——盘锦二界沟
“辽东湾好地方,潮涨流北上,潮落流南淌。早出乘流去,晚归顺潮涨……千年古渔雁,身随心神往。”如今,能够聆听到如此裹挟着浓厚历史风情的渔歌已属难事,这也是辽宁省盘锦市二界沟镇所独有的“渔雁”文化的真实写照。
二界沟镇位于辽东湾北岸,是辽河入海口、辽河三角洲的前沿地带,这里有涨潮为海落潮为滩的“渤海金滩”,有史以来被誉为辽东湾第一渔镇。
“渔雁”文化是指古代渔猎人群,像候鸟一样在沿海南来北往地迁徙着、追逐着迥游的鱼虾而生存着、衍续着子孙的文化现象。后人将古代这种有规律的春来秋往的打鱼人,称之为“渔雁”。
“渔雁”人每遇鱼鲜、蟹满、虾肥、蛤螺稠厚的江河入海口处,就留下一些人群半定居下来,其它大部继续奔向更远的一处处江河入海口,他们在不停地迁徙中享用大自然的恩赐、挑战环境的变化,过着“生吃螃蟹活吃虾”的快乐而又艰辛的渔猎生活。
渔雁的行踪是水路、陆路并进,故而“渔雁”又有“水雁”和“陆雁”之称。“渔雁”在千百年的迁徙中饱尝着自然的洗礼和风浪的剥蚀,创造出了深厚的渔雁文化。
“渔雁”文化,既是一部典型的中华民族的捕捞史,也是一部沟通中西文化传播中华文明远程航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渔雁”的行踪,在我国及世界沿海江河入海口早已绝迹,惟有盘锦辽河河口湿地处仍存在着古代渔雁水陆迁徙的踪迹。至今,二界沟渔民还保留着迁徙的习俗,“渔雁”飞翔耕耘在渤海、黄海、东海的万顷波涛之上,穿梭往来于荣城、烟台、靖海、龙口、舟山等港湾河口之间,可以说是古渔雁行延续和发展至今的活化石。
“渔雁”文化,它是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河口文明的母体文化,它所反映出的航海、渔具、造船以及地名、船名、鸟兽等宝贵的传承,吸引了全国各界人士的关注。“渔雁”文化所蕴含的“不畏艰险、敢冒风险;走四海、闯天下”的 “渔雁”精神,已经发扬、传承为地域精神。
2006年,“渔雁”文化被国务院批准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行走在盘锦二界沟,无论是在造船厂、补网场,还是在码头、鱼市,随处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一股强劲的“渔雁”文化的味道:这里腥咸浓淡焦灼的河海气息,这里南腔北调混杂的语音方言,这里形同各异融通的交流方式等等,都在诠释着一种古老而现代的文化传承。
特别是对于一个有着足够认知度的摄影家,这里到处都会成为你魂牵梦萦、可望而不可求的信息策源地。说这里是超越时空谋杀胶片的生死场,倒不如说这里是涅槃“渔雁”真神的生命场。
把我的作品拿出来给大家点评,请点这里投稿
选择点评项
- 读后感言
- 可圈可点
- 提升空间
- 背景知识
- 有点争议
阿山狼
欣赏学习
阿山狼
欣赏美片、学习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