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秘境——陶家塘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02日 文章出自:地理社区 作者: 紫夏 

标签: 施秉县   乡村印象   

我到陶家塘已好多次了,但总是对它乐此不疲。这次又悄悄的去了一趟,更感觉这个隐匿在心灵角落乡村,给予了你、我和他宿命的魅力。固态化的城市,给人以冰冷和无情。在当代,那炊烟、那牛群、那相闻的不宁鸡犬、那木桶碎波的古井、那纯纯的土语……这一切就象夕阳山上那抹即将消退的余辉。我们找不到“家园”那种心灵的慰藉。我们确切的感觉到,“小桥、流水、人家”对于我们的重要,在我们心灵的角落里,乡村已经是我们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将它找回来,让美丽延伸着。

古树:成就了绮丽的国色风光

从施秉出发,沿老湘黔大道向东走,然后又折转北行,过施秉佛教圣地——马鞍山西北二十公里的路程,也就到了我们所说的乡村秘境陶家塘。这是一条乡村公路,泥沙铺就,即便是阴冷的隆冬,在温暖的北风吹佛下,也还能看到尘土飞扬来。幸得冬日那懒洋洋的余光,你还会感到一丝丝的温暖。

叉路口,一条公路沿着山腰起伏前行,而另一条则沿山脊上匍匐延伸——两条公路在同一个寨子——陶家塘交汇了。我们是沿下一条公路行走的。因为这条视线比较好,一眼望去,错落有致的寨子就在前方。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是几棵古杉木树,那粗糙的皮,那颓靡的枝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也诉说了这村落的陈年古旧。

树,是这个村的明片,那稀疏有度的杉树,在田园边、在木屋后、在古桥头……这里好像是杉木的国度。彭明成是这里的老村长了,他说,现在的杉木少了,文革期间,这里每天都有几十车杉木从这里运出。而现在留下的都是一些老杉树,还有一些最近二十多年须留下来。老的确实很老,三、四人用手才能围抱的,也还比比皆是。

除了杉树,还有一些围绕村落的“神树”,这可是陶家塘最大亮点。我走过很多的村寨,但能有这么多的古树围绕一个村落,太少了。这些古树不乏名贵树种,紫檀、鸡翅木、铁力木、榉木、红豆杉等等。这些树不只是几棵,而是几百上千棵,有谁能说出,在一个小村里居然长着那么多的古树呢?

其实,说陶家塘有那么多树,主要是世居这里的彭氏与杨氏盟约的结果。话说陶家塘原为陶氏家祖居之地,八百年前,彭氏与杨氏二姓随军来到贵州,并在施秉定居下来,彭杨二姓以兄弟相称,并共同购置陶氏山林田地等家业,共同开发和发展。为使本地能山青水秀,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彭杨二姓共立盟约:“祖德宗功八百春,弘陇流传到如今,前新后朽策突便,从新又来塑花生,风水古木不乱砍,罚款杀猪祭祖神,民约规定若不尊,犯者抛去九霄云,同宗同法千万载,城隍公安作证盟。”并刻字立碑为据.。碑置于用石砌成的小城隍庙内,以警示两姓族人。每年春节,本村人在过节之前还必须用煮熟的猪头到小庙里祭拜。当然也有不法之徒,但总是逃不了被杀猪惩罚的。也许由于有这种严厉的村规,古木老树才得以如此好的保存下来。就是老朽倒下的老树挡了人们的去路也得通过全村人共同协商搬开,也不会有轻易拿来当薪火烧掉,或挪着它用。

站在陶家塘最高处,环顾四周,落叶后的古树群林里,阳光穿透密林,稀稀拉拉,古树或明或暗,似一幅幅沷墨国画。她以其敏感、卑微、细腻而娓娓诉说。她创造了一个迷蒙、绮丽、幻灭的乡村意象。意象里,赋予“神灵”们的古树,注视并保佑着村落里的一切。古树用它那倔强的姿态的抵抗着外来的入侵,于是陶家塘在神灵饶有趣味的护佑下变得迷离而不可捉摸。敬畏也许是乡村完美世界的最后防线,也是这防线才营造出它完美世界。

小桥:历练了诗般村落

人们总是以诗画去喻比乡村,“小桥、流水、人家”也便是最诗化的理想境地。陶家塘的美就在于具备了这诗画的世界。在村寨的中心,一条小溪自上村流向下村,浼浼小溪流过田园后,便奔涌入村下绿野间河谷。就在这流向间,一座单孔石拱桥就坐落在小溪之上。桥没有名,可十分精制。桥上两边放着石条,大概是供人休息纳凉之用。这桥不算大,故事确很迷人。故事是这样说的:陶家塘寨子下面是一坝田野,人们每年都在那里耕耘,当谷子成熟的时候,这里总是发大水,大水一来,河水漫流,成熟的水稻经常被大水冲走,没有了收成。人们以为是田坎没有加固的原因。可后来人们用石块来加固后,第二年还是招来大水冲毁,村里人没有办法。田月桑时,有个老汉在田里打水田,就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他回头一望,小溪边一条彩虹由远而近,虹头就伸到了小溪边。再往高处一望,一仙女在天上向她招手,老人对着天空发愣——不知是祸是福,他不敢再望。回到家中,饭都不吃闷着头就到床上大睡了。蒙胧之中,一个仙女从天而降,笑盈盈地对着他说:我就是天上的仙女,我看你们每年种田,都没有收入,那是你们村子没有给我架桥,所以每路过此地时,我只有放大水才过去,把你们的田块冲垮了,你们给我架一座桥后,今后就没有大水了。说完消失而去。等他醒来时,已是大亮。他的老伴问他,你是不是病了,昨天晚上一夜的梦话。老汉当然不知道,他认真回忆之后,才对老伴说:昨天有个仙女,她对我说,我们每年田园被洪水冲刷,是因为仙女放的,她每年秋天都要过我们这里,她过不去,只好放大水才能淌过那条沟,要我们修一座桥,她可以过之后就不会发大水了。老伴半信半疑,转念又觉得说的有理,于是就将此事告诉了村人。村里人也觉得有道理,于是杨、彭二姓便组织族人,共同修起了这石拱桥。从那以后,村里的田园都旱涝保收,人们相信了老汉的梦。桥也便成了梦仙桥。这是传说。其实在我们民间,大凡有水便有桥,有了桥人们才方便行走,这跨溪建桥可能没有那么玄。不过,能让这里的人得到丰收,我们姑且也认为是仙女的作用吧。

陶家塘有塘,但不是有的书所言的因“村中有天然塘,住户多姓陶,故名”的。陶家塘确实为陶姓最早居住,陶姓是明朝洪武年间来的,甘溪一带是古湘黔古驿道所经之地,陶氏家族在这一带屯军并屯民,其所谓“塘”其实就是明代军事屯堡,也就是“屯、堡、哨、牌、塘、关、”之“塘”。后来,陶氏外迁它地驻军之后,由彭氏和杨氏驻军。彭氏和杨氏在此屯军并屯民,把守着古驿道,五百年过后,他们的子孙也就成为了“本地人”了。

陶家塘人很会珍惜土,他们将村落建的田园的周围,有的建在高高的半山腰上,乍一看去,错落有致,有点类似于“西江千户苗寨”的缩影版。他们的建筑也很有特色,三间或四大瓦房总配置有小楼子。其院落也很讲究,石条砌成了屋基,其院子里也用打制的大石块来铺就。我数了数,这个村目前保存完好的古院落有二十多个之多。这在偏桥古镇是很少见的。可以想象,自从他们的先祖从江南来了之后,他们便不再留恋江南,他已将这里确定为“家园”了。

当晨风吹佛,炊烟袅袅,漫游到山谷之中。而阡陌间,人们赶着耕牛行走,那招呼着的问候,那相闻之鸡犬,你才感觉到,这确实是一幅乡村国画卷。我想:我们能置身于乡间这一国画卷中,一定能寻找到心灵真迹。

朴实:崇尚原生的美好

现在的,随便走近哪一个村寨,你总感觉到你是在走近一个让你感到莫名的境地,那些所谓的“新农村”其实就是将一些土砖砌成的砖房,因为那些吊脚,那些瓦楞都是配着的,其骨子里全是钢筋和混凝土。你感觉,你是在受骗之中,你强忍受着凌辱,勉为其难地证实着:你走近了“乡间”。而在陶家塘你就没有这种感觉了。因为你走近的是一个真实的原生态村落。

在他们的屋前和屋后,那一堆堆的薪柴,码得整整齐齐。他们很少用电煮饭,他们说,柴煮的饭好吃。屋檐下草烟挂得一吊一吊的,很多的老人还习惯于传统的吊烟。他们说纸烟有酒精,对人身体不好。屋里的水桶、洗脸盆、洗菜盆等等也都是木制作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放弃这些古老的家什。而最让人不解的是那些种田所用的肥料。他们很少用化肥,每到冬天,他们都将一圈一圈的农家肥运进了田地,然后将耕地按传统的方法翻过犁,让肥料在耕地里充分的发酵,等待着春雨的到来。一切都按物候的规律进行着,数落着传统的春夏秋冬,循守着日升日落。也许是山林的润泽,也许是村民的勤奋劳作,他们开垦大量的肥田沃土,生产出优质的大米。在清代,这里的大米曾作为京城的供米,走到了皇帝的餐桌。如今他们的稻米用不着运送出乡间,有人会主动地到家中来收购。

这里的人很会做坛子菜,酸辣子、水叶菜、朴萝卜、酸虹豆,如此等等,让你口馋不已。就说这酸辣子吧,当它从坛子里取出之后,随便撒上一点盐,脆脆的,吃在口酸甜酸甜的,没有一点的辣味,吃了还想吃。陶家塘地势较高,气候低,能生产出的上好的辣子。他们的辣子有一尺五长,皮肉多,忍性好,经过一翻加工之后,就放进了坛子里,十天半月也就可以食用了。由于保存得好,这种辣子可放几年也不会坏。

尽管已是二十一世纪了,这里的人也还信巫,信神。他们总是说“凡病都要神秘两解”。我原以为,只有苗族才信鬼好巫,谁知这里的汉民也信这一套。那天晚上,我去到了一个姓彭的家里,他正在做鬼事。做法式的所有“家式’具全。几个帮手还击鼓敲锣。口念之辞忽高忽低,让你好象也进入了神界一般。说实话,我是第一次看到汉族人敬鬼。据介绍,这个村子里现在还有两个巫师,村中的搜寒搜惊、拥立华堂、超度亡灵,冲锣还愿、驱鬼招神、驱邪禳灾、祭祀祖祠等等也还十分热合。这里也曾有傩技表演的历史。傩技表演,当地人叫”“鬼把戏”,这种“鬼把戏”从明代就开始了的。傩表演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存魅力。我原以为傩戏只有安顺和岑巩等地才有,那知这里也有这种习俗。傩技表演融歌舞、祭祀、特技为一身,表演时戴不同脸谱、不计场地宽窄,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驱魔逐邪”、“迎祥纳福”的一种民间综合艺术。由于“文革”的影响,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进行了。据当地的巫师说,他们还会口语和念辞,会表演的只有几个老人了。不过,要做这种表演只要培训几个助手也还可以进行的。我想,傩技已作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了,陶家塘也应该恢复起来,娱人娱神,也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

陶家塘的故事很多,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能写点我所知所闻的。寻找传统,走近乡间,慰藉心灵,让我让你让他一同去吧,走近那个神秘的乡村秘境——陶家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