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地震预警缘何未能抢救更多生命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9日 文章出自:中国科学报
在此次昭通鲁甸地震发生后,预警信息迅速发出,虽然跑赢了地震波,但是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本报北京8月4日讯(见习记者倪思洁)“如果这次地震昭通市当地居民都使用了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减少上百人的死伤。”今天,成都高新减灾所所长王暾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尽管此次当地的地震预警系统及时发出了预警,仍有很多人没有收到预警信息,地震预警系统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记者从成都高新减灾所了解到,该所与云南昭通防震减灾局联合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在此次地震发生6秒后发出预警,抢在地震波赶到之前,分别为昭通市区和昆明市提供了10秒和57秒的反应时间。
地震预警系统是在一定地域布设相对密集的地震观测台网,在地震发生时,利用地震波与无线电波或计算机网络传播的速度差,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给预警目标发出警告,以达到减少地震灾害和地震次生灾害的目的。
王暾介绍,从2013年2月的云南巧家地震以来,该所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成功预警了14次造成破坏的地震。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告诉记者:“对于烈度较大、破坏力影响较大的地区,提前10秒预警是非常有价值的。比方说高速列车可以停下来,核电站也可以作出相应的处理等,能够减少很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王暾说,此次昭通市当地的烈度在Ⅷ度,是此次地震烈度最高的极震区。 “地震发生时是周末,大部分人都在家,昭通当地一般来说楼层高度在四五层以下。如果人们都能收到地震预警,就可以在10秒内跑进卫生间,低楼层的人还可以跑到楼外去,避免伤亡。”
地震预警系统为什么没能被有效利用来减少伤亡?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王暾表示,一是由于地震部门、政府部门的科普不够,二是由于政府主导的宣传不够。“应当通过电视、手机等终端形成地震预警的立体网络,将地震预警做成每个人保障生命安全的一种手段。”
对此,昭通市防震减灾局监测预报科科长何德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当地从2010年开始与成都高新防灾所联合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目前已经建了50多个台站,但由于该预警系统还处在试验性阶段,所以没有开展推广方面的工作。
此外,何德强还告诉记者,实际上他们收到预警信息是在地震波到达前的7秒,预警信息几乎是刚刚传到预警终端,地震波就到达了。“昭通市属于震中附近地区,离震中45公里。地震预警主要是为震中以外的地区服务的,对于震中地区及震中附近地区来说作用都不大。”
许绍燮表示,震中区域确实存在“预警盲区”。“震中盲区的危险性最高,破坏力最大,却也是最难及时预警的地区。”许绍燮说。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欧垫竹告诉记者,此次地震预警盲区的半径在21公里左右。预警系统响应时间为6秒,一般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每秒3.5公里左右,发出预警时地震波已经传播了近22公里。
许绍燮告诉记者,预警盲区不可避免,只能凭借技术进步逐渐缩小范围。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