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台网专家:我国尚未形成地震预警能力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9日 文章出自:中国科学报

标签: 地球   科学   

本报北京8月6日电(记者白雪)“目前我国的地震预警还处于研究阶段,远没有形成能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今天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潘怀文表示,最近地震预警受到普遍关注,但有网友把地震预警和预测的概念混淆了。

他解释说,地震预测是指地震发生之前,人们对未来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的推测。而预警则是指强烈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依靠在靠近震中区的密集地震观测台站,快速测定出地震的基本参数,抢在地震波造成强烈破坏之前,把消息传达到震区,以便采取紧急应对措施。

利用地震预警提供的几秒至几十秒的预警时间,人员可以快速逃生,高速行驶中的列车减速刹车,行进中的汽车在路边平稳停车,输油管线提早自动关闭闸门避免污染及火灾等等。

“建设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面既有技术的手段,也包括社会的管理。”潘怀文强调,谁来发布预警、预警信号如何得到、得到预警信息之后如何采取一些直接、不需人工干预的自动化减灾行动,都是比较复杂的工作。目前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有一些成功的先例。

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我国已将地震预警提上议事日程,现在正筹备建设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将在预定区域建设比较密集的地震台网,还要建设有高度可靠、准确测定地震预警自动化的处理系统和多种用途的实时信息发布系统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预警技术本身存在局限性。比如预警盲区,是指大地震发生的震中区,也就是最需要获得信息的地方,由于地震波传递到这里的用时非常短,还来不及获取预警信息,地震破坏就已发生。此外,预警信息也存在误报和漏报的风险,信息发布后可供采取紧急处置的时间极短,也可能导致社会风险。

在潘怀文看来,地震预警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共同参与。有机构在做一些关于预警的先期实验,但目前来看,还只实现了快速检测和初步传递地震信号,避险行动如何采取还有很多问题。(原标题: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我国尚未形成地震预警能力)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