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老影子”——十八梯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5日 文章出自:地理社区 作者: 自然人-孔 

标签: 渝中区   城市中国   人文照片   纪实照片   往事随风   

十八梯的底色是灰暗的,从解放碑可以看见的较场口处,一下十八梯,就从明亮的都市到了灰暗的老街,是从现代的大重庆步入了记忆里的六七十年代的老重庆了,可以说是一条绝对典型的重庆式老街。

当你走进十八梯就会眼前一亮,还以为是某位艺术家精心打造的生活杰作。这条路全部用石阶铺成,陡陡的,弯弯的,共有十八级,活像一架搭在悬崖边上的巨型梯子,把山顶的繁华商业区和山下江边的老城区连起来,名字叫得非常传神。十八梯的路口很隐蔽,常年被卖烧饼的,卖烤红薯的小贩和他们的顾客挡住。站在路口低头看,只见无数台阶一路向下,年深日久,石阶表面都被磨得凹陷不平了。路两旁是一间又一间的火锅店、发廊、杂货铺、裁缝店、录象厅、串串香,密密排开;掏耳朵的,擦皮鞋的,做木工活的,还有山城绝对少不了的棒棒军,散布在各处。

从上数下来刚好是十八个平台,于是得名“十八梯”。“下梯”就马上感受到上、下半城的文化差别。视觉里将出现另一道风景线——天上乱七竖八着黑压压的天线,树上乱七八挂着刚洗好的被子衣服,四处是乱搭横放的雨棚,路角横乱堆着些垃圾,杂货铺里放着七、八十年代的流行歌,录像厅里放着打打杀杀的港片,时而飘来阵阵呛人的煤烟味,时而又飘来阵阵饭馆里豆花与炒菜的肉香,飘来纯正的老火锅的牛油香,也许是回收油才有的那香味……饭馆里锅锹的翻炒声,小摊贩的吆喝声,路人的闲谈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动质朴的老重庆生活画卷。

那里生活简陋清贫,15元一晚的旅馆,1元一位的录像,3.5元一碗的鸡汤铺盖面,鲜香可口;3元还能剪个头,街角的那家路天剪头店生意十分兴旺,一面铁迹斑斑的大铜镜,几把破旧的剃头椅,墙上的木架上挂了一排老式的剃头刀,正在剃头的老大爷脸上布满的泡沫,散发着淡淡的老式肥皂的清香。每次去还能看见一位三四十岁的女人在那帮人修脚,生意很好。这里能让人细细的品味一番老重庆的味道,是老重庆穷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据息,十八梯辖区内居民有6千多人,人均居住面积几平方米。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平凡地生活着,淡然地面对一切,有着城市人少有的一份乐观豁达。

因为拆迁,这老街——这“艺术品”就要消失了。我必须常常去纪实历史,见证十八梯的细节。我每次都要到18梯的110号屋前,那里的老人们,常常坐在那里聊天晒太阳……是画,是我们的记忆,是这个时代的符号。就在这一年里,画面中的婆婆又走了几位,我与她们聊天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让人深思呀!她不是在渴望着幸福的新房子吗?!生命都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在自己的轨迹中品读时间。也许她们是人生很自然的写照,没有矫情,没有大福大贵,没有飞扬跋扈;而且有世俗的小肚鸡肠;但她们是自然形态的生命,他们的幸福在于完成了自己的寿终正寝。

如果说“十八梯”是艺术品,代表了重庆的某种文化,那么这种文化从十八梯辐射到这个城市每一个角落。如果说这种文化是值得庆幸保留的,然而在重庆人眼里,十八梯的内涵不仅仅代表一个地理位置,还与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一条绝对典型的老重庆贫穷落后的老街——重庆人嘴里常常说的平民窟。十八梯的人们,何时才能住进山顶上诸如得意商厦、合景聚融和即将落成的万豪国际金融中心这样的摩天大楼呢?我发上一组一年多来拍摄的纪实片,也是我记忆里的老影子——今日的重庆十八梯。

把我的作品拿出来给大家点评,请点这里投稿

选择点评项

  • 读后感言
  • 可圈可点
  • 提升空间
  • 背景知识
  • 有点争议
读后感言
收起
全部评论(1)
热度
时间
  • 0

    看云卷云舒

    • 读后感言

      去了几次重庆,去过“十八梯”,但没用心的去体会过。

    09-22 08:42 分享  回复(0)
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