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正确提炼和运用摄影语言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1日 文章出自:地理社区 作者: 中国山野 

标签:

作品需要好的摄影语言;提炼摄影语言必须以真实为原则;世界观决定了摄影语言的运用方法。

摄影作为形象语言,为我们认知客观世界提供了更直接的方法。如何正确提炼和运用摄影语言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是摆在每个摄影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在读图的时代、读图的栏目里,虽然阅读枯燥的文章可能没有阅读多彩的图片的感觉好受,但是,我还是要写此文尽量扼要地把观点和道理与大家共同交流,厘清摄影观念,共同解决一点地理摄影的问题。《浅谈地理论坛的摄影特色及运用》一文是确立地理摄影的内涵与地理摄影特色的运用,主张了地理摄影以内容为第一性。本文的任务是以“地理摄影以内容为第一性”为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提炼地理摄影语言、提高地理摄影作品的感染力和冲击力的方法。

提炼摄影语言,就是在摄影活动中围绕主题而运用恰当的语言把事物说得透、说得好,可有可无的语言就尽量不要出现,虚假的语言要杜绝出现。汉语言的语法是管理句子通顺与否的,修辞是管理语句写得好与否的,逻辑是管理道理说得对与否的。摄影语言和运用手法也有自己的规律可循的。

一、摄影语言与主题的关系

摄影作品要有故事性,摄影语言要赋予作品内涵,摄影语言的作用非常重要。一组或一幅作品要包含各种信息,信息量越大越有价值。正常情况下,在构图中的一边多了一点影响视觉的、分散主题表达的东西,在拍摄时已经把它勾勒在影像之外了;能用两种颜色说话的就不用三种颜色;丰富层次的好;清晰质地的好;有对比的好……摄影语言运用得越好,越能够使作品感染读者。因此,要加强对摄影语言的把握和运用。目前,地理摄影的题材十分广泛,我们要去关注和拍摄大众期望看到的东西,关注和拍摄那些行将消亡的东西,关注和拍摄那些将要诞生的东西,关注和拍摄有个人独到见解的东西。在摄影活动中,我们要赋予作品思想性,给人以启发。在我们的地理论坛里,作品反映的大多是旅游观光的风景,很少有人从上面四个方面来关注和拍摄。在我们确立拍摄主题后,要打好摄影基础,苦练基本功,准确运用摄影语言。人的一生中精力是有限的,不能把有限的精力放到盲目的拍摄上。

我对《中国山野》主题里的山的摄影语言运用得都不是最好的,比当地作者相比甚至要差得很多。但是,不是所有的当地作者都能够运用摄影语言告诉大众山在那里。我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运用摄影语言要集中地告诉大众山在那里,解决大众关注的东西,这是我们国家的。摄影语言在表现一个山峰时信息量是有限的,但当把它们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它会明确地告诉我:西部的山壮美而令人震撼,东部的山秀美而令人缠绵。十几年的努力就是为了说这一句话。诚然,所做的努力还不够好(本想用别人的作品作为“说据”,但是考虑是在网上,涉及到版权问题就打消了,故拿自己作为“说据”)。

我们所掌握的摄影语言必须准确地与摄影主题相结合,主题是摄影语言表现的对象,摄影语言是主题表现的媒介,只有将好的主题和好的摄影语言相结合后才能使作品赋有感染力。在确立主题后必须加强提炼摄影语言,两者缺一不可。

二、提炼摄影语言的原则

真实是摄影最基本属性,在摄影活动中必须严格按照事物发展规律真实地运用摄影语言,不能人为地用改变后的摄影语言来表现客观世界中的人和事物、景物。否则,那就是用形象语言进行绘画,而不摄影。风光摄影、自然地理摄影、植物摄影、人文摄影、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等都要遵循真实的原则来记录和表现客观对象。本人不主张对客观世界进行改变,包括对摄影语言的三原色和三补色、视场角、光位等元素进行改变。这里讲不改变不是指技术上的层面,而是指摄影理论和摄影指导思想不能鼓励对客观世界的改变。今年,一个国际摄影组织机构要求所有参赛作者的作品必须是原件,评比结束后发现一个获奖作者对影调做了适当调整而没有对真实性等元素进行改变,但仍取消了该作者的获奖资格。在中国,类似情况举不胜举。摄影人,还是要真实地尊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爱好)为好。

所谓接片,就是把几张片子衔接成一幅片,这里涵盖了人为干扰的因素,此法不可提倡。否则,误己又误人。著名的台湾摄影家郎静山、香港摄影家简庆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用集锦方式将多个镜头显影在一幅作品中,这种风格影响了许多人,至今仍有很多人在沿袭这种方法,对原有的影像或增或删,并对自己的技法沾沾自喜。实际上,这种做法缺乏对摄影最基本的理解和尊重。我国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生前说:“学我者活,似我者死。”学习前人是在否定中学习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照搬照套。我们必须用真实的摄影语言反映真实的客观世界,不能用虚假的摄影语言来反映真实的客观世界。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因此,提炼摄影语言要以真实为原则。

三、摄影语言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了摄影语言的运用。在摄影活动中,人是主体,人的思维和行为都受到世界观的支配。世界观决定了对事物的发现,没有发现就无从运用摄影语言进行表现,发现是摄影语言运用的前提条件,即文如其人、影如其人。因此,摄影人,要不断加强综合知识的学习,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才能够有正确的发现。表现是发现的延续,表现的过程是通过摄影语言对发现进行的记录。通俗地说,我们要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把握生活积极意义,正确地运用摄影语言把对生活的感受记录下来。朱门之所以酒肉臭,根本因素是朱门只是朱门,朱门不是被冻死的骨,朱门的世界观里是如何更多地剥削在朱门看来可以被冻死的人们,决不会有平分天下的行为。今天,作者只有拥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才能在生活中被有意义的事物感动,才有可能拍摄出感动别人的作品。作者要对富有积极意义的、对自己感动的事物进行研究,正确地运用而不是单纯地堆砌摄影语言,将积极的感动的原委拍摄出来,作品才有生命力。

摄影语言在地理摄影等任何题材里的运用都起到重要作用。

本人赞同摄影界有人这样比喻一个摄影者的成长变化与进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短短几字阐述了摄影者从简单拍摄到回归有意识的自然拍摄的历程。峰高无坦途,绝顶天地宽。相信在地理论坛里的摄影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能够在否定自己的同时,正确提炼和运用摄影语言,增强摄影作品感染力。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