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家古风依旧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9日 文章出自:行天下 作者: 杜若 农村立 

标签: 三江侗族自治县   风土人情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苗瑶侗壮汉民族众多。行走在八桂大地,不仅能欣赏到奇山秀水的美丽风光,还能感受到风俗各异的少数民族风情。2011年我有幸参加了一次侗家的百家大宴,让我对这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再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路上

我和妻都很喜欢旅行,旅行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懂得自己。我们也喜欢这种在路上的感觉,看那些以前没看过的风景,走那些以前没有走过的路,安于途中,享受生活。与妻子结婚前曾答应她,不管我去那里都要带上她。当然这次也不例外。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冠洞村下辖的冠小侗寨,那里的百家大宴曾多次听人提起,偶有空闲,与妻一合计便上了路。

我们驾车经三江县城往北一路依山而行,妻在后车座上甜美地小憩,一路阳光明媚,风光旖旎。我的心情也大好,哼着小曲,自由随性地狂奔在路上。

妻醒来一看,惊呼我是在超低空飞行,责令我立即减速。随后与妻一路行行摄摄来到了程阳风雨桥前。


程阳风雨桥又称永济桥,因其位于三江县林溪乡的程阳八寨而得名。桥始建于1912年,建成于1924年,桥长77.76米,宽3.75米,高10.6米,为二楼三亭四廊桥,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

全桥砌石为基,构木成桥,无一钉一铆,却是楼阁亭台,廊桥相连,浑然一体,如彩虹横跨在林溪河上,蔚为壮观。程阳桥以高超的建筑技艺与赵州石拱桥、泸定铁索桥、罗马尼亚的钢梁诺娃桥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历史名桥。

1965年,郭沫若题写桥名“程阳桥”,并赋诗一首:“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桥名和题诗如今均刻成碑文立于桥头。


桥中有5个多角塔形亭子,飞檐高翘,犹如羽翼舒展;桥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画,富丽堂皇。桥上两旁还设有长凳供人憩息。游人坐在凳上向远处放眼,只见林溪河蜿蜒而来。若在雨天,颇有“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的超然感觉。

传说风雨桥是侗乡百姓为纪念花龙拯救落水侗族姑娘而建,为此一些地方又将风雨桥称为“花桥”、“盘龙桥”或“回龙桥”。风雨桥不仅是侗族人民出行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也是侗乡百姓休闲纳凉、迎接宾客等许多民族习俗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它又有宗教方面的含义,象征飞龙绕寨,以保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幸福。

拦门、踩堂

绕过程阳八寨,我们就到了冠小侗寨。侗族是非常好客的民族,入村进寨,喝拦路酒,对拦路歌是必须进行的特色仪式。遇到贵客临门,村里姑娘小伙会列队拦路,端上自酿米酒,唱上诙谐的山歌,客人必须喝了拦路酒,对上了山歌,才能迎入村寨,敬为上宾。

记得以前还是学生的时候去侗族同学家做客,身为学生,酒倒可以意思意思一碗过关,但歌是必须对的,唱啥倒无所谓,但必须亮开了嗓子大大方方唱上几首,才能赢得掌声。曾私下问同学,不唱行不?答曰,那你就等着姑娘拎你耳朵灌酒吧!


喝好了酒,唱好了歌,在一群姑娘的簇拥下来到鼓楼前广场,还未回过神来,已是芦笙响起,花扇摇起,篮服银饰,圈圈作舞,侗乡的芦笙踩堂舞表演开始了。“芦笙踩堂舞”多是侗族男女青年交谊相亲的舞蹈,手持小芦笙的男青年与持彩巾或花伞、佩戴银饰的盛装少女,圈内圈外翩翩起舞。

不过冠小侗寨的芦笙踩堂舞非常具有特色,是“爷爷奶奶版芦笙踩堂舞”。由于寨子里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年老在家的爷爷奶奶、大叔大婶们为迎接游客,再次跳起了“芦笙踩堂舞”,笙曲起伏,男人吹笙、女人执红伞,队形不断变化,舞姿翩跹,一片歌舞海洋,热闹非凡,配以和唱,烂漫纯朴。

与风雨桥一样,鼓楼也是侗族村寨必有的少数民族特色建筑。但凡每到一处侗族村寨,鼓楼自应是必去之地。侗寨鼓楼多为全木结构,四柱灌顶,多柱支撑,重檐层叠,下大上小,形如宝塔,非常漂亮。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每个村寨的鼓楼风格虽相近,却绝不雷同,非常具有观赏性。

鼓楼在侗族人民心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族人商议大事、起款定约的神圣之地,也是人们吹芦笙、对歌作乐的娱乐聚会场所。欢迎款待宾客的百家大宴就是在鼓楼前的广场举行。

百家大宴

歌舞助兴,大宴上场。一声吆喝过后,数十条长桌条凳,接连排开,各家各户依次端上自家准备的美酒佳肴。端盘上桌,琳琅满目,菜香喷鼻,百家大宴,场面的确蔚为壮观,让我们这些城里人为之一震,一时间倒没人敢进去吃起来。主人们则大大方方地拉起客人落座,热情地招呼大家吃起来。

妻倒是很大方,拿起碗就冲进去了。没吃多久,村长就急了,大声对我们这些外乡人吆喝道:百家宴不是这样吃的,要吃“转转碟”,喝“转转酒”,意思是每一家的菜和酒都要尝一遍,这样才能吃百家宴,纳百家福。如此一说,大伙气氛就起来了,端起碗筷,四处纳福。

妻将全场吃了个遍,而我则一边忙于拍摄,一边还被一群姑娘围着灌酒,结果吃的是一点没捞着。后来边听妻子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每道菜的美味,边请寨子里的人家煮了素面,独自流泪,独自吃。


百家宴的菜肴多以当地特色菜肴为主,多以侗乡特有的酸鱼、酸鸭、腊肉、熏肉为主,配以时令的蔬菜和可口腌制酸菜,很是开胃。主食多以糯米饭为主。一些家里还会端出荷花鱼、田鸡肉、螺蛳、各色昆虫做成的菜肴,非常具有诱惑力。

冠小侗寨的百家宴其中一项最具特色的菜是百家油茶。油茶待客是侗家待客的重要习俗。打油茶是将煮好的糯米饭晒干,用油爆成米花,再将一把米放进锅里干炒,然后放人茶叶再炒一下,并加入适量的水,开锅后将茶叶滤出放好。待喝油茶时,将事先准备好的米花、炒花生、猪肝、粉肠等放人碗中,便是色香味美的侗家油茶了。在侗家做客,能喝上打油茶,吃上百家宴,便不虚此行了。

侗族是善饮的民族,酒自然是少不了的。酒是自酿的米酒,度数不高,但多饮一样醉人。席间,主人家会热情地拉住客人敬酒,而且是男主人拉女客人喝,女主人拉男客人喝。面对一群侗族乡亲的热情劝酒,能招架得住、全身而退的人,恐怕还不曾有吧。

酒足饭饱后,寨子里一对热情的夫妇便邀请我和妻到他们家里做客。当我们闲谈间聊到侗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时,好客的女主人热情地搬出了她压箱底的宝贝,一整套华丽的侗族服饰,紫衣蓝布,侗锦作饰、手绣镶边、环簪银冠、盘龙飞凤,再配上手饰脚饰、腰环裹腿、绣花鞋等等,非常华丽精美。尤其是那一副纯银质地的项圈和头冠,足足有二十多斤重。

女主人介绍说,侗家会为每一位姑娘在出嫁前准备好这样一副嫁妆。如此传统的侗族服饰也只有在重大的喜庆节日才会穿戴。平时所穿的虽然也是民族服饰,但大多是改良过的,穿戴没有那么复杂,为了减轻重量,头饰材料也改用铝或者铁皮制作。

恬静

这里的睡眠是黑色的,仿佛投入大地的怀抱,深沉而美好。这里的清晨是温暖的,晨曦携着水声和鸟鸣而来。推开木窗,光线和夹杂着草香的微风一下子贯穿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原本面目模糊的存在都具象了起来。窗外一架架巨大的水车慢慢转动,车水之声不绝于耳;不远处的侗家吊脚楼依山傍水,鳞次栉比,连成一片,层层而上。远处绿色稻田和漫山遍野的翠竹在晨风中轻轻摇曳,山谷里的侗寨依如它千百年来的样子,古朴悠远。

侗家人的生活是宁静而悠远的,侗家人的文化是悠久而深厚的。

在热闹非凡的百家大宴后,一切又都归于了平静。我和妻在侗家小女孩恬静的葫芦丝乐声里,静静地结束了这段旅程。

广西冠小侗寨行笺

【路线简介】

古宜镇→程阳风雨桥→冠小侗寨

【攻 略】

交通:三江县的县城是古宜镇。镇上的三江河西汽车站有去林溪的班车,早班7:00、晚班17:30,每隔30分钟发一班。中途在冠小下车即可,9元/人,用时30分钟左右。镇上的河东汽车站和河西汽车站都有到程阳风雨桥的面包车,5元/人,用时20分钟左右。冠小侗寨就位于程阳桥上游6公里处。

住宿:古宜镇住宿很方便,低、中、高消费一应俱全。不建议在程阳风雨桥那里住宿,一方面贵,另一方面可选的旅馆很少。但要记得,从程阳风雨桥返回古宜镇必须在下午5点钟之前,5点钟之后很难有车回古宜镇了。冠小侗寨里有不少家庭旅馆,一般是25—30元/人,住宿条件良好,但寨子里基本找不到住宿一类的标示牌,需要询问才知道。

最佳旅游时节:四季皆宜。

特色小吃:古宜镇“滑滑粉”可以算是古宜镇人民最受欢迎的独特地方风味小吃之一,味美可口,滋补脾胃。“油蛋”是用糯米粉制作,里面包裹豆沙,揉团油炸而成。香酥微甜,深得年轻人的喜爱。

特产:茶叶、竹子、竹制品、肉牛、牛肉干、山茶油、良口禾花鲤鱼、三江大糯、丹洲蜜柚、梅林夏橙、百合、罗汉果、归东野葡萄等。

旅游景区:程阳桥景区、侗族生态博物馆、三江鼓楼、丹洲景区、马胖景区、良口景区、独峒大塘坳区、孟寨景区、岜团桥等。

【民 俗】

百家宴:在三江侗乡,摆设百家宴,是侗族人民尊重客人和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也展现了侗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友好、团结奋进的精神。只要寨老下令,家家户户都从自家里端出自家的美味佳肴。全寨男女老少,不分主宾,统统排坐一起品尝侗家美味,欢宴痛饮。百家宴不是常设的宴席,只有村里遇到什么大喜事或是来了共同的客人又或是在春节“月也”(村与村集体做客)时才会摆设。现在百家宴已成为了一种旅游文化,所以在平时只要游客有需要还是可以吃到百家宴。但通常来说客人太少的话吃百家宴就没有那种氛围了。“百家宴”主要向海内外游客展示侗族饮食文化、侗族服饰、侗族纺织以及拦路迎宾、芦笙踩堂、侗族大歌、敬酒歌、祝酒歌、多耶舞等侗族歌舞文化习俗。

侗族婚礼: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婚礼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如程阳八寨子便是在正月初二举行婚宴,正月初三送新娘“回门”。送新娘回娘家时新郎不得随行,而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挑着彩礼,组成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送亲的队伍越长,表示新郎家的家业越兴旺。送亲途中,为了显示新郎家的家业,专找人群密集的地方通过。沿途每经过一个寨,都要燃放爆竹。送亲队伍的伴娘是新郎寨上的年轻姑娘,新娘走在送亲队伍的最后面,手里抓着一块布,以便外人辨认。新娘被送到娘家后,伴娘不得进新娘家门,要立即返回新郎家。新娘娘家人随即给送亲队的每个客人端上一碗被称为“喜茶”的加了糖的油茶。晚上,送亲队伍中的未婚青年和新娘寨子上的未婚青年通常会聚在一起聊天,寻找意中人,谓之为“坐夜”。

侗族“赶贼节”:每逢中国春节的大年初一,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唐朝村的侗家人便会聚在一起举行独有的传统避邪节——“赶贼节”活动。“赶贼节”源自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唐朝村,解放前,由于山高林密,经常受到山贼的骚扰,解放后,为了避邪,同时也为了教育子孙后代不要做伤害他人的事,寄语来年岁岁平安。由于以前是龙姓的人把山贼赶走,龙又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所以唐朝村的侗家人便定下规矩,“贼王”必须由龙姓人来扮演。唐朝村分为上中下三个鼓楼片区,每年轮到一个片区的村民扮演山贼。以前“赶贼节”活动开始时,侗家人就开始放鸟铳(现在改用炮竹),意在用响声赶走山贼。“山贼”被赶跑后,可在寨外“偷”青菜回来做百家宴,到晚上,每家拿出一碗糯米和一斤白酒,然后聚在鼓楼里吃百家宴。

另外,侗家人还有赛芦笙、踩歌堂、抬“官人”、“多耶”、“行歌坐夜”、“月堆瓦”、“不落夫家”、“偷亲”(偷婚)、“勾亲”、程阳八寨集体婚礼、拦路歌等习俗。

【摄影师简介】

农村立,资深户外人,足迹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曾经行走过九万大山、大瑶山、梅里雪山、川西高原等地,擅长风光与生态摄影。

杜若,资深户外人,足迹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曾行走梅里雪山、贡嘎雪山等,擅长生态与人文摄影。

【摄影师手记】

第一次被“百家宴”那种浓浓的氛围感动,是在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中。讲述一对日本父子和一对中国父子各自之间深深的隔阂,试图达成理解,最后并不成功的父子之间的故事。剧中流溢着纯朴乡情的“百家宴”场景也让“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都市人内心深处充满向往。

而冠小的百家宴比电影中的更加原汁原味和富有民族特色。本想拍下一些照片就走,可素不相识的人看见我们都纷纷邀我们入座,我们一没预订,二没缴费,实在不好意思挤进去,最后还是抵挡不足侗家人热情邀约,厚着脸皮挤进了了这万人吃喝的大军里。

其实来冠小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感觉这里的氛围。在城里,我们都已经很少有幸福的感觉了,而在冠小我们却被村民简单的幸福所感染。百家宴自古传承至今,这就是侗家人一种深层次的信仰,而拥有信仰的城里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有信仰的人们无论他们生活的如何,他们都是最最幸福的。

责任编辑 / 杨鑫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