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行天下——毕淑敏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2日 文章出自:行天下 作者: 宋歌 毕淑敏 

标签: 户外天空   

毕淑敏

当代著名作家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她善于将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被文学界誉为“文学的白衣天使”。主要作品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中篇小说《昆仑殇》、《生生不已》,散文集《带上灵魂去旅行》、《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等。

和平号甲板

行天下:非常感谢毕淑敏能够做客我们中国国家地理旅行版电子杂志《行天下》。在很多人眼中,毕淑敏有这样两重身份:成功的作家、专业的医生。其实,她还有另一重身份:旅行者。能否给我们描述一下旅行的“启蒙”、人生中第一次远行?

毕淑敏:我人生中第一次远行,应该是文革的大串联。那是从北京到成都,火车完全不正点,一路上走走停停,吃也吃不上,上厕所都非常困难,因为厕所里也挤满了人,只有到车站的时候才能方便。吃的东西更是有上顿没下顿的,但少年们依然兴致勃勃。要说这次是旅行的启蒙,我想第一条是旅行艰苦。第二条是中国广大。第三条就是人和人竟是如此不同。

行天下:您17岁就远赴西藏阿里当兵,在那样一个如饥似渴地吸收各种新鲜事物的年龄,却要一头扎进一个极端严苛单调的环境,并且一生活就是11年。能跟我们谈谈这段经历对您的人生和创作带来的影响吗?

毕淑敏:阿里当兵11年,对我来说是精神的成长期。从小在北京城里,不知道还有如此严酷的大自然,还有如此森严沉重的使命。那时候,我真的抱定了如果祖国需要,就是献出年轻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记得当兵的第一年,我过17岁生日的时候,遥望北京,我几乎以为以前的日子是一个梦。这段经历让我在生命的旅途中,格外地珍惜时间,珍爱生命。不单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珍惜他人的生命。在写作中,会围绕着生命这个主题,百回千转。

芦淼和希腊船长
和格陵兰岛上的因纽特人
毕淑敏和芦淼 2008环游世界

行天下:我们知道,在2008年,您曾与儿子芦淼花了3个多月和一笔不菲的金额,搭乘一艘游轮环球旅行。能与我们分享一两件最让您感触或者难忘的事情吗?如今再回过头来看,这样一次旅行带来了什么其他经历无可替代的收获呢?

毕淑敏:我小时候读凡尔纳的作品“80天环游地球”,萌生了环球旅行的梦想。可大家都笑话我,说这是一个科幻小说啊,你不能当真。将近50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中国公民通过旅行社可以航海环球旅行,非常高兴!这件事操作了好几年,钱啊,时间啊,还有旅行的伴儿……等我成功旅行回来,才发现自己居然成了中国大陆环绕地球航海旅行的第一拨人了。从来没想过创一个什么纪录,只是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

把整个地球串连起来旅行跟个别国家的出访有很不一样的感觉,这也是哲学上的一个规律,因为整体并不等于局部之和,它是更大和更全面的框架。人们一般会研究自己国家的地理和历史,至多再加上周边国家、几个国力强大的国家或者跟我们有过密切关系的国家,对那些时间和距离遥远的地方和问题,就比较漠视。

环球旅行之后能明显感觉到欧洲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北美洲、中南美洲、澳洲和印度等广大的领域都曾是欧洲的殖民地。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是世界上通行的语言。比如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深受英国的影响,欧美人一说起亚洲最先想起的就是印度,其实中国也是亚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认识一个新中国,是需要长期的沟通和交流,要纠正很多对我们的偏见。

环球旅行要花很长的时间,需要很多金钱,还要一个很好的身体……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我相信环球旅行的愿望,几乎蛰伏在所有人的心底,如一颗被风吹落的种子,等待发芽。环球旅行收获很大,如果一定要找无可替代的收获,我想就是心变大了,再不会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或鸡毛蒜皮而耿耿于怀。

行天下:我看到您在《带上灵魂去旅行》一书中曾经探讨过促成旅行的“三要素”:时间、放下忧愁、活在身体的此时此刻。可是一种反对的声音就出来了:“现在的生活压力这么大,要养车养房养孩子,哪里能那么轻易放下呢!”您如何回应这个问题?您能给他们开一个具体的处方吗?

毕淑敏:不想放下的人,总有一天也要放下,死神会将他轻轻领走。持这种想法的人,没有方法可以救药。过去我总以为是道理说得不够,后来才发觉,有一些人自己不想改变,别人说什么也没有用。只有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好了。

行天下:“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这是时下备受争议的问题。我们过去的主流文化是强调“读万卷书”,但是现在,旅游热潮越来越兴盛,年轻人似乎更崇尚“行万里路”。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对于年轻人来说,您认为哪种认知世界的方式更恰当?

毕淑敏:这两种方式我都喜欢。如果一定要做比较,我更喜欢读万卷书,因为多么物美价廉啊。对于年轻人来说,我觉得要两手都要抓。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读书和行走。当然,要带上脑子思考。没有头脑的读书和行走,都是暴殄天物。

毕淑敏在加勒比海
和平号甲板

行天下:有些年轻人在写作的时候,特别强调丰富的经历和体验,比如说旅行就是一种很集中积累新鲜体验的方式,但其实我们回过头去看,历史上一些伟大的作家甚至终生都没有踏出过生活的小镇子。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对您个人而言,在文学创作方面,外在体验和内在思考哪个更重要?

毕淑敏:写作是一个开放的领域,没有一定之规。文学的确是万紫千红的,不要将丰富的文学变成分门别类的教条。

行天下:还有一类旅行者,他们很容易走出去,但是很难“回来”。当旅行回来,他们会有非常强烈的失落感,甚至会生出逃避现实生活的情绪。对于普通人来说,旅行毕竟不是职业,如何平衡美好的旅行和繁琐的日常生活,游刃有余地“出离”,您有好的建议吗?

毕淑敏:一个人不要被任何外在事物所裹挟,不要成瘾。不要做旅游的奴隶。职业的旅行家毕竟是很稀少的,靠着旅行能养活自己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不要把旅游当成炫耀,当成逃避现实生活的避风港。它只是我们丰富自己人生的一株别致红叶,而整个人生才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在海明威古巴故居的游艇上
毕淑敏在西班牙小镇

行天下:您所理想的生活境界,或者说人生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毕淑敏: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中国的古人说人要到70岁时的境界。我希望自己提前达标。

行天下:您如何看待我们与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怎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行者?

毕淑敏:我希望人们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真正有价值的旅行,会让我们变得更豁达和仁慈,更敏锐和与人为善。我说的这个“人”,包括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

责任编辑 / 宋歌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