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困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5日 文章出自:行天下 作者: 杨浪涛 

标签: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风土人情   

石鼓是金沙江边的一个小镇,2010年,我在那里听到了传说中的洞经音乐。

石鼓铁虹桥

镇子很安详,静静地躺在高原12月的阳光下,不过这平静中却孕育着变故。石鼓下游的虎跳峡要修建水电站,村民们舍不得良田,于是起来阻止,而我们要去拜访的村民李家珍就是其中的一个反对者。

沿着弯弯曲曲的巷道走进这户人家,小院在瓜藤的掩映下显出云南民居的整洁和精致。居中的堂屋里供着祖先的牌位,在西墙上,挂着一把古琴。这把古琴有些年头了,在斜射进屋里的阳光下泛着浅浅的金色。

拗不过我们的相邀,李家珍弹了一首曲子,琴声古朴,悠远,诉说着田野的丰茂。他告诉我,这个曲子叫《到夏来》,早年有大理来的师傅住在这里,于是就学了。他的父亲唱得很好,在当地小有名气,不过很早就贫病交加过世了。

坐在小院的瓜藤下,李家珍说起了洞经音乐。他说这些曲子来自于中原,偏安一隅才得以保留至今。丽江的宣科为了发扬光大,对外宣称是纳西古乐,他们并不认同。游客在丽江听的大都是改良的曲子,缺少原味,要听真正的洞经音乐还得到乡下来。

告别李家珍,我独自在小镇漫步。石鼓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名镇,早年贺龙长征时曾率领二、六军团在这里渡过金沙江。随着滇藏公路的修建,来往客商不再经过这里,于是石鼓逐渐没落了。

在小镇的西端,有一座建于清代的铁索桥,远看如同长虹卧波,所以唤作铁虹桥。桥头有一亭子,两位老人端坐其间,一人怀抱二胡,一人手执长笛,自顾自地吹拉弹唱。旁置一纸箱,颇有些随喜功德的意味。

这里的游客并不多,有时一天也来不了几个,但他们并不在意,无论寒暑都坚持演奏。两位老人都70多岁了,他们告诉我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些,等到老的一批人都过世了,原汁原味的洞经音乐可能就再也听不到了。

从丽江返回经过成都,我在朋友的陪同下去了当地新修的一个非遗公园。公园很大,川西民居加上各种生产农具及说明,就构成公园的主体,当然还少不了小吃和茶园。在公园的周边,是各种会馆及酒店,巨大的广场插满彩旗,某品牌汽车正在举行展示活动,试乘试驾的轰鸣声划破了公园的宁静。

朋友告诉我,成都有两个非遗公园,老的较小,周边地皮炒热之后,又在不远的地方建了这个新的,正所谓非遗搭台,经济唱戏,都是老的套路。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很火,就跟当年的湿地热一样,各种非遗保护项目也建了不少,但真正落到实处、起到作用的并不多。

概念越火,情势越急,这是现实,也是悲哀。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