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序-制造快乐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0日 文章出自:行天下 作者: 杨浪涛
标签: 户外天空
每天早上,六只乌鸦从我住的帐篷顶上飞过去,傍晚,它们再飞回来,也是六只。
这是2008年9月,在西藏希夏邦马峰的前进营地,海拔5600米。
距我的帐篷7公里远的雪山上,有10名队员正一点点向上攀登,缺氧、严寒、疲劳、病痛也无时不刻不在考验着他们的身体和意志。
6300米,6900米,7400米,终于,除1人下撤外,9名队员都站在了海拔8012米的峰顶。
当晚,营地留守的工作人员前往冰塔林接应几位连夜下撤的队员。凌晨四点,清冷的月光照在冰川上,我和一名队员蜷缩在路旁一块大石头下稍事休息。
“登顶后激动吧?”为了防止他睡着,我问。
“不激动。”
“想什么呢?”
“想下来。”
“干啥?”
“睡觉。”他嘟囔着说。
我这才想起来,从昨天夜里到现在,他已经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环境里走了28个小时。除此之外,还搭上了一个月的宝贵假期和数万元的登山开销。
没有人会刻意去追求痛苦,像登山这种户外活动应该也不例外。
在古希腊,人们很早就开始讨论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享乐对立规律,即你不可能同时拥有完全的舒适和快乐。也就是说,为了寻找快乐,我们首先要制造不舒适,在不舒适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快乐就产生了。
在郊游的过程中我们或许有这种体会:野外没有遮风避雨的房间,没有厨房和餐桌,没有冰箱和可口的大餐,与我们原有的舒适环境形成较大的落差,但这时如果你带了帐篷,折叠桌椅,保温箱以及户外食品和饮料,那么快乐也就伴随着不舒适的缓解而产生了。
或许,热爱户外活动的人们正是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理解到了舒适和快乐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周期性地出行,在不完全的舒适中寻找快乐,而像登山、穿越、航海这些难度越大、环境越陌生的活动,往往带来的快乐感也会更强烈。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