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家石门子:千年人未识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5日 文章出自:行天下 作者: 许永君
绝美圣地
康家石门子位于新疆昌吉市呼图壁县以南山区,距县城80多公里,在雀尔沟镇以西13公里处。壮丽的圣山神泉、绮丽的丹霞胜景以及天山中部最大的草原,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
冬天的白雪和寂静并没有覆盖这里的一切:大地从寒冷的空气和深厚的积雪中“挣扎”着呈现出斑斑红色,在湛蓝的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无比庄严而富有生机。
这“喷薄而出”的红色便是发源于侏罗纪时期的丹霞景观。它虽然不如南方的“亲戚”那样声名显赫,但也有着非比寻常的气质。
丹霞是自然的雕刻,而在这些大自然的艺术珍品上创作的,又是谁呢?
答案是远古的塞人部落。距今3000年前,他们活动在帕米尔、天山及新疆北部大部分地区。同众多的游牧民族一样,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同时也掌握着冶炼和铁器加工等技术。
游牧文明大多没有文字方面的发明创造,塞人也是如此,他们只能将原始的生殖崇拜信仰以雕刻的方式记录在大山之上,于是形成了世上罕见的“康家石门子岩画”。
康家石门子人烟稀少,外来访客也不多,算是人迹罕至之地。
这里的原住民是哈萨克人,他们以放牧为生。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对于质朴简单的哈萨克人来说,“游牧时代”却从未终结。
“赤壁”丹霞
赤壁不“赤”,丹霞却是红彤彤的一片,这是2003年第一次来到石门子时,我所看到的有趣景象。
我常年在大西北的山川间跋涉,领略过无数美景,也拍摄过很多地方的丹霞景观。人们总是把西北地区的这种自然景观和恐怖、诡异、没有生命力联系在一起,但一眼望见康家石门子的“赤壁”时,我的这种传统观念被彻底颠覆了。这里的丹霞景色从一片绿油油的草场间舒展开来,温润而秀美、富有生机。
夏天来了,野花四处开放,从草场一直延伸到“赤壁”脚下,形成了西北丹霞景观中最欣欣向荣的一景。
康家石门子属寒温带气候,四季不分明,几乎没有夏季。虽然气候寒冷,降雨量也不丰富,但这里的水资源并不匮乏。发源于天山的呼图壁河、雀尔沟河滋养了这里的土地,孕育了大面积的天然森林。
石门子的“赤壁”丹霞发育的基础是红色陆相碎屑岩,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等丹霞地貌的基本特征。
这座巍峨的高山便是3000多年前塞人部落宗教朝拜的圣地,康家石门子岩画就雕刻于此。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研究地方史志和岩画艺术的学者才开始慢慢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整幅岩画东西长约14米,高约9米,面积达120平方米。岩壁上遍布着大小不等的人物形象,有的大过真人,有的身高却只有10厘米。刻像有男有女,或衣或裸,其中不少男性形象,着意刻画了生殖器官,甚至表现了男女交媾的动作,其下则是排列的小人,非常直观地表达了原始居民祈求繁衍子孙的强烈愿望。
岩画采用了浅浮雕与阴刻两种技法,每个人物的表情和性格都被看似简单的线条表现的得极其生动。我尤其喜欢欣赏画像中秀美或浅露笑意的女性面颊;画像中的男性则往往表现得十分威严、粗犷。
岩画左边不到10米远的岩壁上,有一处终年滴水的洞窟,被当地人称作“神泉”。洞的上部呈拱形,一条长约40米的裂隙斜贯于窟顶,窟内终年滴水如雨,底部积水成泉。传说这里的泉水十分神奇,饮之则生育力旺盛。可以想见,当年声势浩大的朝拜者,排着长队,就为享有这一捧神圣的泉水。
康家石门子地处天山腹地,草场开阔,水草繁茂,有许多优良的天然牧场。
2008年春天,我再次来到这里。从天山西行,一路上野花怒放、牛羊成群,山坡如同绣着各色草原花卉的毡毯,一直铺向远方的重重雪山。
这让我不禁联想起丝绸古道。为保证来往商人和骆驼马匹的给养,丝绸之路的驿站应当首先选择水草茂盛之地。而康家石门子所在的中天山一带穿行距离近、气候条件好、草木繁茂,却没有成为丝绸古道上的驿站,这至今令我困惑不解。
哈斯木家搭帐记
康家石门子人烟稀少,但我们很幸运,途中巧遇一家哈萨克人在搭毡房。主人名叫哈斯木,每年5月底,一家人都要从冬窝子搬到石门子对面的山坡上,在城里上高中的小女儿也会回来帮忙。
搭毡房是转场之前的准备,来回大约需要七八天时间。牧区的哈萨克族一年要搬十几次家,除冬季外,一年三季都要住这种毡房。
边忙着手里的活,哈斯木边给我讲解搭毡房的“专业知识”。
毡房四周是环形的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毡房的骨架是用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做的,外围的墙篱是用芨芨草编的,横竖交错成菱形的围墙也是用细红柳木做的,连接的材料是牛皮绳和牛筋,门框和门用松木制成。除此之外,搭建一顶毡房还要用大量的毡子和毛绳,但不需要一枚钉子。一般说来,两个多小时就可以搭起一顶毡房。
看着一家人配合得井井有条,我以为搭毡房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哈斯木却告诉我,别看整个毡房用的东西不多,建造起来却得花费很多精力,因为所有的建材全部是用纯手工制造的。
比如扎围墙用的彩色主带,宽约20公分到40公分,全部是用五颜六色的毛线织成的。这种彩带主要用于捆扎房墙和房杆的接头处,不仅起到固定毡房的作用,而且使毡房显得更加“豪华”。
哈斯木非常热情,邀请我们等他搭好毡房后进去做客,可惜我们步履匆忙,不能逗留得太久,因此只能从他的描述中感受一下新毡房的风貌了。
哈斯木说毡房内部一般只有30多平方米,这里既要有“客厅”、“卧室”,又要有“伙房”、“库房”,所以每一点空间都会被利用得井井有条,也会布置得大方得体。毡房的门一般朝东开,前半部分用来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
毡房的四周几乎摆满了东西,但中间还要留很大的空间,一般来十几位客人也不显得拥挤。有时候,能歌善舞的哈萨克人还会在毡房里举行赛歌会、音乐会或者舞会呢。
“我们家就经常有赛歌会呢!”哈斯木一脸幸福地告诉我。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看得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很知足,虽然没有现代文明的“便利”,他们仍然生活得乐观、幸福。
就如同他们在歌中唱到的:
“远道而来的客人,请进我们的毡房;毡房里有我们的一切,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攻略
路况:
从乌鲁木齐前往康家石门子约140公里左右,大约2—3小时车程。路线如下:从乌鲁木齐市出发向南走216国道,而后进入101省道,途经西山农牧场、硫磺沟、石梯子,最后抵达康家石门子。这条路路况一般,为砂石路面,但一般车辆都能通行。
周边景色:
康家石门子周边地区也有一些好的景色。
从西山农牧场西去不远,便是亚洲大陆地理位置中心。进入头屯河河谷后,南去可达昌吉市庙儿沟牧场,北去可达阿什里哈萨克乡、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
从硫磺沟镇西去,就进入了七彩山峡谷,这里为地震断裂和风蚀地带,各色岩石、黄土构成了壮美的峡谷风光,很值得一看,但要注意谷底偶有山洪爆发后流淌的河水。
食宿:
前往康家石门子,连往返时间在内,两天会比较充裕,途中有几个地方可以投宿。
一个是在乌鲁木齐至硫磺沟的途中,有一片白桦林,里面有一家哈萨克人经营的度假山庄,食宿条件都比较好。白桦林不难找,一路上寸草不生,只有这几亩林子,还是比较好辨认的。这里景色不错,途经此处时若刚好驾车疲惫,也可以来这里小憩一下,欣赏风景。
另外,在雀儿沟镇有一些小招待所,设施较简单,但基本的住宿吃饭还是可以满足的。
从雀儿沟镇前往石门子就不远了,半小时左右车程就到了。离景区大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哈萨克自然聚居村,可以到老乡家,让老乡杀只羊,再来上几个馕,好好品尝一下本土风味的饭菜!
此外,景区内没有旅馆,需自带帐篷。扎营地点推荐在石门子岩画旁不远的山坡平地上,早晨起来,这里的景色相当迷人。
注意:
当时我们去的时候,是从哈萨克自然村直接骑马到岩画山崖下,大概15分钟路程,但现在自然村附近新修了停车场,从停车场前往岩画处只能步行,约10分钟左右路程。
此外,要提醒大家,这里昼夜温差大,即使夏季,晚上也很冷,如果要扎营,请做好御寒的准备。
责任编辑 / 宋歌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