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5.12前•后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31日 文章出自:行天下 作者: 徐献 

标签: 户外天空   

5年前的初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汶川的龙溪羌寨,在不经意间走进了这片古老的土地。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汶川地震发生了,昔日熟悉的美景全都消失了。如今,再回首昔日的龙溪羌寨,也只能在我的图片中依稀看到了……

行进大山

龙溪距离汶川县城不过30多公里,山寨分布在阿尔沟的大山中,路面崎岖狭窄,交通极为不便,人们进出山寨大多靠双脚走路,或开拖拉机,“外人”进山也只有越野车才能通行。

2007年10月,我和羌族朋友余永清相邀前往大门寨,汽车从乡村公路离开后便上了山道。这是纯粹的乡间小路,一些弯道需要几个回盘才能走十几公里的路,这是我走过的羌区道路最难走的一条。

山里的羌寨

龙溪地处杂谷脑河下游右岸的龙溪沟内,山高谷深,河谷狭窄。这片土地上保持了羌族原始而古老的风尚,是羌区尚存不多的一片净土。2007年6月,龙溪乡被汶川县政府授予“释比文化传承地”称号。

说到龙溪乡的历史,要追溯到唐贞元年间,当时曾于今东门口之处建城。明代时在此设堡,清则为理番三枯地(这个不知道是什么,网上也查不到,似乎应该作个解释)。汶川地震前,龙溪乡尚有许多保持完好的原生态的羌族寨子,这些寨子大多都建在半高山地带,地势险要。

龙溪,这片净土

古碉是羌族极富特色的建筑,几乎成了羌族的符号。位于龙溪乡的阿尔寨的古碉有600余年历史,曾经经历了两次大的磨难: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不幸的是,在汶川大地震中,古碉的顶部被毁。

由于交通不便,这里一直保持着淳朴的民风。羌族同胞热情友好,时间久了,就像交往多年的朋友,感情很深厚。

2006年6月,我来到在直台寨好友的家中,给他拍摄了这张与父母和长辈的合影。此后,我萌生了拍摄“羌人影像”的计划,我想用我的镜头记录羌人的面孔,记录他们的生活。

每次进羌寨,我都会被一群孩子热情的围住。他们好奇地看着我的镜头,用稚气的嗓音说:“叔叔,给我拍一张照片好吗?”每当听到这种天真无邪的声音,我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田园生活

“隐居”在这大山之中,最重要的事儿莫过于耕种劳作。在龙溪布兰寨,羌族的男女老少在耕种自家的田地,他们的身影在远处大山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美丽。08年当我拍摄这张图片离开了龙溪不久,便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在大地震中,布兰寨被毁,这个田园生活的瞬间也成为了永久的过去。

行走在羌区,我经常看到羌族人家圈养着数目不等的羊群。每天一早,村民们都会赶羊上山,日落时分又把羊赶回羊圈。在羌区还愿节、羌历年等重大活动中,羊是必不可少的祭品,因此,饲养羊也成为了大山里的羌人的生活方式。

2007年11月的羌历年,我再次来到熟悉的阿尔寨,见识了热闹的“羌式春节”。这一天,村里架起了大锅,人们开始准备新年食物——炖羊肉汤,村里会挨家挨户分发羊肉汤,以此欢度节日。

羌历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一般持续三天。关于羌历年的来源,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相传玉皇大帝的小女木姐珠看上了人世间的羌族小伙子斗安珠,执意要下凡与斗安珠结婚。临行前,父母陪嫁了树种、粮食和牲畜。木姐珠来到人间后很快繁衍了人类,带来的树种很快长成了森林,粮种也给人间带来了五谷丰登。她怀念父母的恩惠,把丰收的硕果、粮食、牲畜摆在原野,向天祈福。这一天,正好是羌历年十月初一,此后,羌族人民就把这一天作为自己的春节。

“此情有景道不得,羌姑刺绣在前头”,这是流传在羌区的一首谚语。在羌区寨子里,随处可见坐在自家门前刺绣的妇女,无论男女老少皆穿戴羌绣制品。我在羌区遇到的羌族妇女,无论年轻的还是年长的也都会羌绣,在他们心目中,这是传承民族文化非常重要的方式。

在众多羌绣中,云云鞋和绣花围腰是最具代表性的。云云鞋貌似小船,鞋尖微翘,鞋底较厚,鞋帮上绣有彩色云纹和杜鹃花纹纹样图案,羌民在喜庆的日子里特别喜欢穿它。其工艺借助密密麻麻的针脚,将棉线织绣于鞋身易磨损的部位,既增强了耐磨性和实用性,还具有相当高的观赏价值。

祭山会

祭山会,羌语称“苏布士”,也叫还愿会、塔子会、山王会。一般在羌祭的神林、祭祀坪中举行。由于古羌时期战争频繁,羌族累遭官兵清剿或外族侵扰,因此羌寨民居一般择筑在半山腰或山脊上。这样的地形易守难攻,便于退入山上森林,因此每个寨子背后山上都有一片森林,作为屏障,佑护山寨,羌人也称其为神林。

一般,在神林的坝子里往往用白石垒成一个塔形石堆,上面矗立着巨大的白石作神祗供奉。在茂县黑虎寨的山脊平地上就有专供祭祀的祭祀坪,北端筑有一山王塔,塔的中部有炉堂,专供煨桑之用。石塔顶上有一高约二尺、粗约十公分的石柱,顶上供着一块“白石”,代表天神、山神,供人们祭祀膜拜。

释比是在羌族地区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是羌文明的传承者,也是羌文化的核心,在释比祭山还愿会上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近代释比以师徒方式传承,徒弟要经过严格挑选。由于当时羌族无文字书本,所有经典全凭口传耳授,所以只有记忆力强、能吃苦、心无恶念之人方可拜师授业,学艺短则三年长则九年,拜师后能学成盖卦者屈指可数。

2007年4月,在释比朱光亮的带领下,阿尔寨的羌民跳起了古老的羊皮鼓舞。羊皮鼓舞在羌语中称为“莫恩纳莎”,是释比在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时表演的法事舞蹈,又称“跳经”,具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色。祭祀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整个过程十分庄重严肃。

羊皮鼓舞是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形式更为自由,舞蹈语言也更为丰富。它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内心世界。

遗落的天堂 地震前

这一切的美好,都在2008年5月12日化为乌有。昔日美丽的龙溪在大地震中被毁。

遗落的天堂 地震后

这一切的美好,都在2008年5月12日化为乌有。昔日美丽的龙溪在大地震中被毁。

龙溪之殇

地震后,我再次来到龙溪。阴沉的天气笼罩着龙溪寨上空,一位羌族妇女周文珍迈着缓慢而沉重的脚步走到山寨背后,手里提着香蜡钱纸,边走边回望着满是悲伤的寨子。龙溪寨在地震中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周文珍家也彻底被毁。
   今年寨子里又多了一座新坟,里面躺着周文珍的公婆。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80多岁的老人失去了生命,据说,这位老人曾经历国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在那次地震中她成为幸存者,然而这次,她没能幸免。
    老人的墓地是精心挑选的,在山的中间,向下望去便是于老人相伴一生的龙溪寨。一阵青烟冉冉飘起,在烛光中,家人哭念着,烧着钱纸,用羌人特有的方式,祭奠逝去的亲人 。

村子里,随处可见从废墟中走出来的人们。

2008年8月12日,我走进龙溪巴夺寨一户杨氏夫妇家中。一进门,屋顶的大洞就让我深切感受到地震带来的伤害是多么严重,据这对夫妇说,地震毁掉了他们的家,使原本就不宽裕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尾声

手里提著祭品的周文珍,远远地望着曾经美丽恬静的家园如今已成废墟,许久后,继续踏上了祭祀之路。

攻略

【交通】

从成都出发经过213国道,途经地震震中映秀到达汶川,行程146公里,在成都茶店子客运站有多趟客运班车直达汶川。到达后,可到与汶川县城相距5公里的布瓦寨参观拍摄著名的黄泥碉。

汶川没有直达龙溪的客运班车,只有小型面包车可以前往龙溪乡政府,抵达后要另行租车前往阿尔沟中的各羌寨,主要有阿尔寨、马灯寨、龙溪寨、跨坡寨等。沿途可以欣赏古羌民居风情,下午返回县城。从汶川返回成都,途中可以参观5.12地震震中映秀镇地震遗址及新建小镇。

【食宿】

汶川县城的宾馆不多,在县城中心有一家“岷禹大酒店”,标间约200元/晚,带卫生间、淋浴及电视。如果想夜宿龙溪,可以与当地羌民协商借宿家中,这里的羌民大都淳朴,一般会热情款待。

饮食方面,在汶川县城沿街有许多饭馆,可以尝到羌族特色小吃,比如洋芋糍粑、野生菜、羌腊肉等,价格适中,味道很不错。

【看点】

汶川县龙溪乡是典型的羌族聚居的民族乡。在自然地理、建筑人文及风俗等方面,都保留着原始古老的风貌,成熟的旅游区很少,是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的好去处。其中阿尔寨、布兰寨的古碉楼都是有着几百年历史,保存完好,是摄影师的最爱。

此外,龙溪也是汶川县著名的释比文化传承地,羌历春节前往可以见识到别具风情的民俗活动及释比文化。当然,如今去看看灾后重建的汶川新城,欣赏一下美丽的汶川夜景,也是不错的选择。(责任编辑/宋歌)

摄影师介绍:

徐献,从事摄影16年有余,关注西部人文风光风情的拍摄,用心灵按动快门,用镜头记录历史。2008曾在成都举办《羌地绝影》个人摄影作品展,摄影作品《羌—龙溪记事》获得四川省第十四届摄影艺术展览民俗风情类金奖和四川省第六届巴蜀文艺奖,《古羌记忆》系列作品应邀参加成都国际影像展览。

责任编辑 / 宋歌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